3月22日,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曹丹带领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学科负责人等一行,先后深入美术与书法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2025届美术与书法研究生毕业作品进行汇看与指导。本次汇看覆盖中国画艺术、油画艺术、版画艺术等10余个研究方向,全面检视毕业作品创作质量、学术价值及展览筹备进展。
本届美术与书法研究生涉及近230余组毕业创作,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亦不乏对现代社会的深刻观照。
中国画学院成立了研究生毕业创作专项工作组,构建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工作专班通过方向把脉、过程督导、成果验收三重质量管控模式,确保研究生毕业创作聚焦“时代精神、文化传承、生态哲思、社会关怀”四大主题,毕业创作彰显中国画艺术本体语言的同时精准回应新时代文艺创作要求,力求在后期展览中呈现兼具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
绘画学院作为湖北美术学院培养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目标导向-过程把控-质量评估”一体化管理体系,系统推进艺术人才培养。基于油画、版画、水彩、壁画等专业特性制定差异化创作目标,实施“统一标准+特色量化”双轨评估。学院本届120名研究生毕业生创作成果围绕四大主题:社会观察、文化传承、艺术实验、人文关怀等,以多元媒介与创新表达实现艺术实践与社会现实、文化根脉的深度对话,凸显系统性培养成效。
影视动画学院研究生创作品内容涵盖了从非遗文化到地方叙事,从现实主义故事到浪漫科幻想象等多个方面。在创作指导方面,导师们注重鼓励研究生跨学科探索,毕业创作作品通过融入楚地民歌、小调等民间艺术形式,使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提升。另外,毕业作品中不仅保留传统手绘制作的艺术痕迹,还融入人工智能(AICG)等前沿技术,既保留了传统动画的美学价值与趣味性,又呈现出作品在新技术加持下的实验性。
艺术教育学院成立了2025届研究生毕业工作专班,对毕业作品主题、论文观点进行多轮筛查,确保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本届毕业创作作品以时代风貌、人与自然、社会及个人成长等题材为主,汇看当日艺术教育学院师生团队全程沉浸式参与,与汇看检查组成员或俯身细观作品肌理,或热烈思辨创作形式,全场洋溢着蓬勃的学术活力。这种精神饱满的状态,既是艺术教育学院“三位一体”培养机制滋养的成果,亦彰显了艺术教育者与未来艺术家对绘画艺术的使命感。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本次汇看涵盖雕塑艺术研究、公共艺术两大方向,共13名毕业生参与,作品以多元媒介与创新视角探索三维艺术的边界,展现了学院在传统技艺传承与当代艺术表达上的探索。本届毕业生既有对传统雕塑语言的深耕,亦不乏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前卫实验。
副校长曹丹在汇看检查中提出美术与书法研究生培养的“三个工程”要求;一是强调学术工程,围绕学校毕业主题,筑牢艺术创作根基,明确研究生在追求学术自由时应保持主体性的自觉,通过“我是谁”“艺术何为”的持续追问,构建独立艺术语言;二是教育工程,要立足“传统根基”与“时代脉搏”的双向互动,通过“因材施教”激发个性化创作活力;三是管理工程,则重在构建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生态,提升“创作-研究-育人”协同机制的成效,期待各单位在守正创新中开拓艺术新境界。
美术与书法学科负责人邵昱皓与各培养单位交流中,围绕文化定位、深化教学分析、统筹展陈规划三个方面,明确研究生艺术创作要对标文化发展,扎根地域文化内涵;教学应做双向分析,精准施策;培养单位及导师应对研究生创作全程统筹,强化展陈导向作用,系统呈现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作实践水平。
研究生处处长尹传垠在汇看中,强调要研究生毕业教学管理要全面建立毕业作品筛选机制。作品筛选需以“学术为基、思想为本、实践为用”,通过多维度、全流程的质量把控,确保毕业作品兼具艺术高度与社会价值。研究生院副处长段理根据学位法要求围绕学校学位授予条件,对毕业审核工作提出核心要求:严守学术规范红线、深化质量评价标准。
美术与书法学科将以此次汇看为契机,锚定文化根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展陈方式,培养“知传统、懂技术、能跨界”的新时代艺术人才,为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艺术动能。下一阶段学校将组织二次汇看,着重视检各单位对毕业创作筛选机制落地情况,按照作品质量及类别动态调整展览资源的分配。(作者:柴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