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学校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热情,长春建筑学院推出“教师教学竞赛获奖教师风采展”专栏,集中展示近年来获奖教师的先进事迹、教学理念及教学成果,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激励引导全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好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不断创业绩建新功。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土木工程学院——常秋影。
获奖教师简介
常秋影,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兼钢结构教研室主任,校级一流课程负责人,FD-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助理评审师。主讲钢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曾荣获“全国青年教师混凝土结构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吉林省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长春建筑学院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优秀奖等。先后被授予长春建筑学院“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长建好老师”“课堂教学免督导教师”“年度先进个人”“科研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主持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8项、校级教研项目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2篇,中文核心1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指导学生参加省大学生双创项目2项;参编教材1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项。
课程简介
一、课程情况
钢结构设计课程是面向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钢平台结构和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建立起整体结构的概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适应行业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自2020年起建设在线学习资源,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本科高校抗‘疫’期间在线教学典型案例”、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荣获长春建筑学院第一批“自建慕课示范奖”及“自建慕课优秀奖”。目前,该课程已在“学银在线”平台开放并完成8期建设,累计选课1839人,初步实现在线开放平台的推广应用。
二、创新举措
本课程教学创新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中心。
混合式教学设计遵循《FD-QM高等教育混合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的“对准一致性”原则,即课程的学习测评标准、学习活动都要与学习目标保持建构一致性。学习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因此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首先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梳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明确的、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在注重知识层面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且深入挖掘有关课程思政元素,并做到自然引申、如盐入水般的融入到课程中。
针对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坚持立德树人,“综合化”重构教学内容、“应用化”改进教学方法、“立体化”改革评价体系,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沉默式”被动接受到“沉浸式”主动参与,既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综合化”重构教学内容
为了将繁多且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重构教学内容,布置“实训项目”,每个项目由多个设计主题组成,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实现课程本身的综合、课与课的综合以及理论课与实践的综合。
2.“应用化”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法—以学定教、问题导向;演示法—直观形象、加深理解;自主探究法—动手实践、突出主体;任务驱动法—内外结合、开拓视野。
3.“立体化”改革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动态评价体系,实行线上线下“双轨制”考核,以教学流程为主线突出过程性考核,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的达成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同时,搭建完善、即时的课程评价反馈渠道,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结合,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创新成效
1.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升
通过自学、启发、探究、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变“痛点”为“乐趣”,使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评教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
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吉林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竞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长春建筑学院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中解决钢结构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3.教师教研水平明显提高
课程团队教改成果丰硕,主持完成省级教研项目3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7篇,并在省级及校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奖。
教师感言
作为教师,“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是一种教学理想,我们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课,使学生能从中学得到更多的东西,至于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则需要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培养与支持,借助各种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在拓展专业领域、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容、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探索和改进课程建设思路、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唤醒-赋能-成长-成才”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