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系列讲话精神和要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践行党的文艺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挖掘、传承和弘扬以阿坝州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四川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用全新的艺术手法进行时代创新,阿坝师范学院于近日举行了2023年度四川艺术基金项目《新时代、新旋律、新歌声——黄河流域四川民族音乐青年创作人才培养》结项汇报音乐会暨结业仪式。
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向武,党委副书记毛英,党委常委、副校长宋弘,党委常委、副校长齐泽民以及仪陇县文化馆等单位代表出席音乐会,音乐舞蹈学院领导班子、师生代表及音乐爱好者现场聆听音乐会。本次音乐会由音乐舞蹈学院音乐表演教研室主任张新昊主持。
据了解,由阿坝师范学院主办的2023年度四川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新旋律、新歌声—黄河流域四川民族音乐青年创作人才培养》旨在挖掘、传承和弘扬以阿坝州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四川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用全新的艺术手法进行时代创新,打造新时代特色的黄河流域四川文化品牌,推动黄河流域四川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项目主持人,阿坝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张刚告诉记者,该项目开展时间为2024年1月8日——2024年3月8日,历时62天,经招生、报名、审核,最终遴选30名音乐创作人才参加培训,其学员来自全省各地,涉及作曲、声乐、钢琴等多个专业;本期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田野采风、创作实践、结项汇报四种形式开展,特邀中央党校、中国交响音乐季艺术中心、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的国家一级作曲、教授、博士等27位专家前来现场授课。授课教师所涉专业有哲学、民族学、音乐学、文学等学科,授课课程涵盖文化思想、音乐创作、非遗文化等多元内容,有效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
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在两场结项音乐上,30位学员分享了32首原创音乐作品创作思路并进行作品汇报表演。其中《西呀拉沙新唱》《羌寨欢歌》《若尔盖风情》《心中的阿坝》《羌声》《羌韵》《外婆的绣花盒》《阿拉惹》《哆嗦萨新歌》唱出了对阿坝州当地风土人情的喜爱;《雪映水墨》《云中时光》《翻过一座山》《红原—我心中的歌》《江城子·秋丰》《松州·十离诗》《羊角花》《雪域新村》《美丽阿坝等你来》等歌曲表达了对阿坝州美丽风景的赞美;《黄河梦》《黄水情》《黄河从我的家乡流过》《嘎曲河边》《山河如意》《共同的星河》《路有多远》《山高路远为你来》《家园》《牧之歌》《黄河·留给四川的美》《黄河情悠悠》《如歌如原九曲一弯》体现出中华儿女对黄河具有浓厚的热爱之情。30位学员的倾情演唱得到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现场气氛高涨。学员通过对红原县、阿坝县、若尔盖县、松藩县、茂县、汶川县等川内黄河流经地的实地田野采风后进行创作,充分展现了黄河流域民族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的魅力。音乐会在全体学员演唱的《我们的新时代》歌声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结项音乐会后的第二天,还举行了2023年度四川艺术基金项目《新时代、新旋律、新歌声——黄河流域四川民族音乐青年创作人才培养》结业仪式。结业仪式上,张刚院长作项目实施总结发言。他希望所有学员不忘初心,聚力四川民族音乐事业发展,不断提升音乐创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希望所有学员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借势借力,协同共赢;希望所有学员今后要以“校友”般的情怀和责任关心阿坝师范学院的事业发展,努力为黄河流域四川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学员代表周海发言。他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音乐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重任,今后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各种音乐元素,继续探索民族音乐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作出更具有时代特色、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让黄河流域四川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向武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该项目所创作的作品丰富多样,令人耳目一新,开创了“黄河流域”四川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新气派、新格局,打造了时代需要的黄河文化与黄河精神。参培学员围绕该项目开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赋予了四川民族音乐新的文化内涵和创意理念,为黄河流域四川民族音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强调,要认真总结项目开展的成功经验,以此为起点,在实践中锚定四川民族音乐创作的角色定位,不断汲取新知识,勇于探索新境界,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基因,扎实推动四川民族音乐事业的高水平发展与多样化呈现。(文字:张芮芮 何颖 摄影:音乐舞蹈学院 张刚 编辑:邓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