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传承百年师范文化 创新现代教师教育模式 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培养卓越教师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5��
�۽�������
��ѧ�����ʵ��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传承百年师范文化 创新现代教师教育模式 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培养卓越教师

中国高校之窗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前身为公共课部与初等教育系。公共课部最早成立于1995年,承担着全校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初等教育系于2007年建系,下设学前教育专业与小学教育专业,2019年8月两个部门合并,成为现在的教师教育学院。

学院现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3个本科专业,并承担着全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小学教育专业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于2022年喜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23年6月完成师范专业认证入校评估。学前教育专业于2021年9月接受了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获得好评;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专业于2019年开始招生,2023年3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2309153017.jpg

教师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守正创新,秉承“传承、创新、融通、服务”的办学理念,即传承百年师范文化,擦亮师范办学底色;创新现代教师教育模式,促进一流专业建设;融通职前职后教育资源,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传承百年师范文化,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贯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秉承长期办学积淀的“求真教育”师范文化,践行“求真知、悟真道、练真技、唤真心、育真人”的“五真”教育使命,培养“仁厚、质朴、担当、卓越”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

构建师德养成课程体系,实施师范生“五个一进阶”工程,实现将师德养成教育浸润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使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成为师范生的专业教育和师范生的思想教育,近三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针对教育部地方“优师计划”师范生及为地方培养的公费师范生开设了“乡情、乡蕴、乡能”这一“三乡”课程模块,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和体会地方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激发知乡情、爱家乡、建家乡、奉献乡村教育的情怀。成立小学教育专业“优师计划”师范生卓越培养的“文津班”,优中选优,通过丰富的认知类、体验类、实践类课程增强“文津班”学生的教育情怀、学术能力的培养。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学院的6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省内外乡镇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以实际行动反哺乡村教育,锤炼意志品质。另外,学院共有10名同学赴新疆建功立业,让最美青春绽放祖国边疆。

202309153018.jpg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构筑“三全育人”格局,践行“五育并举”理念,实施立德树人系统工程,构建“14410”新模式,推动“三全育人”提质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扎根乡村教育的“四有”好老师,用教育情怀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二、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创新现代教师教育模式

202309153020.jpg

根据学校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规定,专业培养目标要培养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的三个师范专业认真调研,反复论证,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各专业的目标,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毕业要求,建构了课程体系。

1.围绕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加强一流课程建设

202309153021.jpg

一流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核心措施之一,是一流专业的基本条件。

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学院编制了《“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十四五”课程建设规划》。规划内容明确、具体、可操作,以保证一流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通过精简课程或新增课程,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等方式,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助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如小学教育专业增加了“三乡”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三乡”素养。

202309153022.jpg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修订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5项,关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10项,积极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课程教学团队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构建开放、互动、灵活、多样的课堂,实行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强化过程管理和考核,过程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40%以上。近三年,学院3个专业的所有学科教学法课程、面向全校师范生的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实现了“双师同堂授课”,即专业教师与一线骨干教师的同堂授课,确保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衔接,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开放兼容,做好教材与课程资源建设。通过购买国家最新的权威课程资源,学院教师利用到基础教育一线挂职、学生到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等机会获取一手案例资源,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获取基础教育一线优质课资源等方式,做好课程资源建设,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丰富案例。目前3个专业均建设了课程资源库供学生学习使用。近三年,学院教师编写出版纸质教材2部,云教材1部,目前已立项正在编写的教材1部。

把好质量关,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评估与监控。学院通过课程评价、考核制定、问卷调查、数据采集、课程目标达成及持续改进等方式,更好地掌握课程建设的动态情况,为未来改进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座谈会、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信息员反馈的结果形成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月报,由教学副院长反馈给教师本人进行整改,学院督导组持续跟进,检查教师整改落实情况。

提供保障,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培树。举办课堂建设工作研讨会、教学沙龙和相关教学法活动,不断完善授课方法。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课堂建设推进情况和优秀课堂建设模式,营造重参与、重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组织保障,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督导组成员多次深入课堂直接指导。做好软硬件供给,设立课程建设专门教学经费,加大激励力度。2022年,学院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2023年,3名教师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奖,其中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

近三年,学院课程建设成果: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10门,校级优质实训课立项2门,校级应用型课程12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一流“双创”教育

为了做好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学院出台了《教师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以创新“德产学研四位一体、双创互促”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机制,开展基于师范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专业工作室(工作坊)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等活动促学生寻找创新创业点,利用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申报、论证与实施等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创新创业学分,完善“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设置创新创业学分,确保“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国高校之窗


学校概况: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承德市,具有110多年办学历史,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本科高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地方高校,是河北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批全国五所“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学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基地校;是国家民委“民族关系”研究基地;2016年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获国家1亿元资金支持;是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试点院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