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新文科视域下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探索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5��
�۽�������
��ѧ�����ʵ��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新文科视域下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探索

中国高校之窗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前身为1958年承德师范专科学校设立的中文科。60余年来,学院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万余名优秀人才。新时代,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学生成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重点内容,凝练了鲜明的“推普弘文”文传育人特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未命名-9.jpg

学院现为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执行单位,校级新文科建设教学研究中心牵头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师资梯队合理,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师德标兵和最美教师各1人。教育学(学科语文)方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新闻与传播为校级特色培育学科。现有3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专业分别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产教融合试点专业。

一、语筑基石,明晰培根铸魂新定位

学院发挥语言文字工作基础阵地的重要作用,坚持文化传播特色示范引领,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202309083043.jpg

1.服务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与铸牢并进、与育人并举、与文化传承并重、与服务创新并行、与校内外资源并聚”等举措,探索实施了“教、学、研、展、赛、评、推、助”一体化模式,形成了组织架构健全、队伍专兼融合、设施条件完善、经费支持有力的保障体系。

学校投入200余万元,历时近两年,利用文传学院厅廊环境,设计并建设了1200余平方米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学体验基地”,以“书同文、语同音、业同兴、人同心”为主题,梳理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历史,展示承德语言、历史、文化丰厚成果,实现了教学实践、应用研究、内容展示、研学体验、文化传播、社会服务六大功能。基地已成为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和应用研究平台,围绕基地研发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研学体验项目,受到国家民委、河北省民委、河北省教育厅、河北师范大学等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2.口述“塞罕坝史”访谈影音传承塞罕坝精神。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发挥好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深入发掘塞罕坝精神的思政教育内涵,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开展了口述“塞罕坝史”访谈活动。活动实施以来,学院共组织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专业66名学生,10余名指导教师,分七批先后前往围场县、承德市区、石家庄市保定市等地进行实地访谈,先后对创一代、科技人员代表、三代塞罕坝林场家庭、守绿人等九类285名林场建设者进行访谈,完成文字稿整理236份,访谈视频作品235部。深入挖掘塞罕坝建设者感人事迹,通过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发展史、塞罕坝人的影音微观记录,为继续弘扬传承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提供实实在在的史料佐证,丰富了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直观内涵。

3.“四微一做”党建品牌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以党建工作室、《知新报》、“西二剧社”、“知新公众号”、《新潮》期刊为实践平台,通过“微党课、微党报、微戏剧、微视频、做调查”,从讲台到舞台,学生为主角为主讲为导演为主研,将党建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思政党建和专业锤炼融入钳进,“听说读写编”文科专业培育和“四微一做”党建品牌长期持续实践,专业技能融入其中、经历经验课上课下一体衔接、知识思维觉悟思想一并提升、师生探讨同下功夫,全面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育人”。《唐山籍“90后”大学生“唐山大地震”亲历者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团中央“千校千遴”6000余项,13万份材料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前300名优秀实践项目。“四微一做”党建经验被《承德宣传》、《河北政工》刊发推广,又被省委宣传部推到中央宣传部做典型党建经验评选案例。

4.依托专业集群平台落实新文科建设。依托校级新文科教学研究中心,围绕新文科建设,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育新型交叉学科,依托文化旅游专业集群平台优化文科专业布局,以“增、减、改、合”打造新文科融合课程体系,聚焦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文化旅游+演艺”、“文化旅游+设计”交叉融合发展为导向,将“互联网+”“融媒体+”“教育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融合新兴技术探索新文科“课堂革命”新途径。近3年,先后举办新文科建设论坛、新文科建设研讨会,获批省级新文科实践项目1项,学院培育新文科建设项目近20项。

二、语融育人,共绘推普弘文同心圆

学院充分发挥承德语言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在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全程文化浸濡、全程语言体验,共情、共思、共育,有形、有感、有效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694146801839119.jpg

1.专业人才培养着力“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发挥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独特功能,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五育”融合发展。以“四个融入”(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社团活动、非遗教育)赋能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近3年,学生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达到88%,有近千名毕业生成为国内外普通话推广的优秀使者,在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励260余项。

落实OBE理念,完成了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3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标师范类二级认证标准,以“一践行、三学会”为目标,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重点培养学生深厚的乡土情怀、扎实的学科基础、过硬的师范技能与普通话教学能力、文化传播素养。2022年11月,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播音与主持艺术以“普通话+”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培养重点为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塑造、普通话推广普及与区域语言文化资源传播、新兴语言绿色产业与产品开发利用。2023年,专业通过了省一流专业建设验收。新闻学专业融合新闻与网媒课程体系,培养全媒化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重点为新时代新闻观、新闻素养和视野、全媒化链条式技能、行业产业真实项目实践等。

学院由10余位专业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承担全校大学语文、非遗文化2门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大学语文》课程设置语言美、文字美、文学美、普通话艺术等四个模块,《非遗文化》课程以非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非遗保护与传承、区域非遗产项目进行详细介绍。两门课程与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近3年,学院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获得可喜效果。《古代汉语》《普通话语音塑造》《基础写作》获批省级一流课程,殷敬淇、薛梅、张特先后获得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三等奖、省赛一等奖,刘常飞、薛梅获河北省“教学名师”“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2.实践教学强化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学院建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学体验基地、融媒体实训中心、普通话模拟测试实训室、播音主持专业实训中心等2000余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实训场地,仪器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依托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课程学分和学时比例,打通了三个专业选修课界限,实现跨专业互选。非师范专业设置6学分项目化实践,必修2学分、选修4学分,完成企业真实任务。成立新思维、戏剧与影视、民文锐度等9个教师工作室,通过“能力培养、真诚服务、专业引领、实践探索、联企发展”,推动骨干教师融入校企合作,深入专业实训室、实验室,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应用型能力,逐步做到技术研发,大赛培育和生产性实践教学“三合一”。创刊于1984年的《新潮》院刊,已成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文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园地。学院知新报和知新公众号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实践平台。新潮文学社、金话筒朗诵社、君和辩论社等学生社团,推动了第一、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

3.以文化传承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打造系列精品文化传承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强化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国学经典与中华红色经典诵读、非遗立体活态传承已成为彰显学院特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内容,形成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河北民师模式”。近10年来,举办了9届大学生诗歌文化节,开展了5届热河文庙祭孔典礼,组织了校内外国学经典诵读、中华红色经典诵读、诗词大会200余场。

主动融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2023年5月,学院主办的第九届诗歌节开幕式暨诗歌朗诵会在兴隆县诗上庄小镇成功举行。本次诗歌朗诵会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师生与诗上庄村民合作表演,以时间为经纬,将20首古今及本土诗作名篇分为“诗韵千年长”“诗韵话人间”“诗韵谱新篇”“诗韵诗上庄”四个篇章,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诵表演,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诗意体验,有效促进了语言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4.致力于区域语言文化应用研究。学院依托教育学(学科语文)和新闻与传播两个学科,重点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美育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铸牢和推普视域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应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承德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传播应用研究。同时,立足承德文化多元、底蕴深厚、民族融合等优势,开展承德和合文化、承德话的历史演变、承德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了以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引领,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文化旅游专业集群,助推新文科建设。

近5年,主持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3项、市厅级27项,出版《魅力承德话》等学术专著、教材4部,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19项。

三、语兴百业,同圆强语助力强国梦

发挥地方高校服务民族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主动融入承德普通话应用场景建设,助力普通话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1.助力承德“京北声谷”语言服务产业。设置语言服务微专业,开设普通话标准和艺术发音、言语交际艺术、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训练、语言心理与语言应急处置等6门课程,培养语音服务、电商服务、语言信息化处理与传播以及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任职和工作能力的新文科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语言服务和管理人才。承担部分语言服务岗位人才培训工作,助力“承德呼叫、京北声谷、服务全国”的语言服务产业发展。

2.助力承德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建设。学院组建研发团队,充分挖掘、利用承德丰厚的和合文化资源、富集的旅游资源,依托避暑山庄、外八庙、塞罕坝三个平台,完善了以塞罕坝为中心的“弘扬塞罕坝精神•绿色发展主题”、以金山岭长城为中心的“望长城内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以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为中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和合主题”三个基地和线路的设计,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文语旅融合,校内外一体”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

3.积极参与民族地区推普攻坚行动。学院承担了教育部2021年“童语同音”计划,项目,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两市10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普通话与幼儿园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施了“普通话援疆星火计划”。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教育局合作,遴选13位经学经验丰富、具备省级以上测试资格的教师,与巴州各市县35名学员对接,采用线上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形式,提升学员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测试相关能力。

4.提升了社会服务的价值彰显力。参与摄制的《山沟里的普通话》列入全国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地方特色教材,《记住乡愁——承德和生共美之城》在央视四套播放;深入扎根区域县市的乡镇,与滦平县热河花海小镇等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实施“普通话+”工程,推动民宿经济、休闲康养、文化旅游等,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承德“辽风宋韵古驿道”和“满韵清风清御道”线路和点位挖掘,设计实施了“传播好中国声音承德普通话之旅”等研学体验项目,把语言因素注入或融入到其他业态中,通过语言的赋能外溢,实现语言资源向语言福利的转化,从而语兴百业,语富百姓。

未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永恒的崇高追求,立足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数字化赋能和创新驱动,将语言文字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作与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有机融合,更好服务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高校之窗


学校概况: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承德市,具有110多年办学历史,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本科高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地方高校,是河北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批全国五所“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学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基地校;是国家民委“民族关系”研究基地;2016年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获国家1亿元资金支持;是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试点院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