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21日,在广东白云学院校长助理段立的带领下,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部分党务干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广东白云学院课程思政实践研修班一行30余人,走西柏坡、登狼牙山、钻冉庄地道、看雄安新区......,行走的白云红课堂第二期正式开启。
本期“白云红课堂”的第一站是西柏坡。俯瞰盛夏的西柏坡,柏坡湖千顷碧透,柏坡岭万树繁花,一派生机勃勃。8月18日上午,研修班一行先后参观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西柏坡纪念馆等,从一间间简陋的土屋平房、一张张泛黄的文件、一桩桩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事件中,深刻感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艰辛历程和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在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当年“进京赶考”的故事:
1949年3月23日——
毛泽东: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70多年前,西柏坡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一段壮阔的历史而声名远播,“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老师们聆听着讲解,那场关于“进京赶考”的对话穿越时光旅程,引人深思。
“我们来到西柏坡就是要重温历史,谨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主任桑立群说。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贺满云表示,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得益于“赶考”精神的正确指引,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从历史总结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这正是“赶考对”的时代意义。
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张静家在河北,对于家乡的红色景点,她如数家珍。看完西柏坡纪念馆,她表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优异的赶考答卷。面对新征程,重温“赶考对”,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永葆“赶考对”之心,秉承“赶考对”之志,为新时代新征程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八月的燕赵大地,处处留下广东白云学院教师们的足迹。登上狼牙山,老师们聆听了一曲五勇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英雄壮歌;钻进冉庄地道,老师们感受到的是人民战争的伟力和智慧;踏上“未来之城”雄安,老师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的优异答卷!
本次“白云红课堂”,老师们收获满满、感触良多。“小时候爱看电影《地道战》,冀中平原上那个小村庄的地道曾令孩提时代的我魂萦梦牵,30年后我才有幸触摸它。冉庄地道,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着中国人民不畏险阻战胜一切敌人的气概,体现着中华人民不畏强暴、勇于反抗、奋发崛起的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倡导广大青年学生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奋勇向前!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龙龙这样说。
“本次研修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我们党赶考路上的艰难与困苦,进一步明白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讲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邢增銮表示。
这次“白云红课堂”,是广东白云学院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实地感受西柏坡精神、重走“赶考”路,是这次活动的鲜明主题。对此,校长助理段立表示,“进京赶考”不是一时的赶考,而是永远在路上。当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只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继续保持“赶考”的清醒,把这场“考试”考好。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发扬西柏坡精神,以“赶考”心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党委宣传部曾进 图/学生处冯绮玲 责任编辑赵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