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贵州民族大学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服务贵州,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近期,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贵州民族大学推出【校友之声】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民大优秀校友“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的生动故事,营造学校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激励全校师生牢记嘱托闯新路、满怀信心向前进,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
2018年8月,吴一文调任贵州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当时这还只是一所建立仅一年的本科院校。几年来,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本科办学规范化正不断提高,办学思路进一步厘清,办学目标更加明确,2021年以全“A”的成绩通过了新增学士学位受权单位评估,国家课题立项连年不断线,公安学等学科增列为省重点支持学科,获得省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
1991年,吴一文(右二)在贵州民族大学就读期间与历史系总支书记张德昌(中)等合影
警察学院是吴一文工作后的第三岗位。1992年从贵州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他当过党报记者编辑,担任地方高校副校长和教授,后来又成为了公安教育管理的“新兵”。对他来说,每一份工作经历都是不断开拓积累、融会贯通,最终实现个人持续突破与提升的过程。因此他每每与朋友们谈及岗位的变化时,常说:“我是不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吴一文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中学时的梦想是当一位历史学者,所以在高考志愿表上填报了五所大学的历史系,进入大学后他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成绩一直居全班前茅,担任系学生会副主席、院学生会社团部部长,还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大学生。但到毕业分配工作时,他却从“研究过去”的历史学专业学生,陡然间转变成了“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记者,到贵州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成为了他的第一个“饭碗”。刚到报社的前几个月,他看着同时参加工作的其他“科班”出身的同事们文章屡见报端,而自己似乎还没有找到北,内心压力很大,甚至开始怀疑:“毕业时放弃遴选到中直科研单位工作的决定是不是自己人生的重大失误!”
但后来他慢慢明白了一条道理:“人不能没有奋斗目标,但奋斗目标是会因时因事因地因势而改变的,只要朝着目标不断奋斗,终归会有所收获。”作为具有一定民族学、民族史知识基础的新闻记者,他提醒自己要坚持“不忘学术研究初心,坚持做好新闻本职”,将目标锁定为当一名学者型记者。他开始尝试新闻写作与学术研究的互促互进,一方面以历史学、民族学的专业知识支撑新闻报道,另一方面利用新闻的视角和敏锐度来开展民族研究。在贵州日报社的18年中,他有13年从事农村报道、民族报道,足迹遍及全省88个县,采写的《三百封学子信,五十载红烛情》等20余篇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梁希林业文学艺术奖、贵州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等各类省部级新闻奖,学术著作《台江苗族文化空间》等多项成果获得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省文艺奖、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一、二、三等奖等,那组以历史知识为基础,以新闻手法为表现形式的“笑着脸给人讲历史”的系列报道《寻访失落的夜郎》,不仅获得贵州新闻奖,还经补充结集出版,成为他新闻采编与学术研究相互结合的成果。他的学者型记者探索之路也得到业界的认可,经过三次破格,35岁时晋升为高级记者,成为当时全省新闻界最年轻的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之一。
2006年3月,吴一文作为贵州日报记者,采访全国两会时在人民大会堂留影。
“万丈高楼看地基,只有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库,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2007年,吴一文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在职攻读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进一步夯实理论功底、提升业务能力。他认为,每一种知识、能力、方法都有共性和个性,只要学会把握规律、发挥特色,就能在涉入新领域时快速适应环境。
2005年6月,吴一文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在武汉大学留影
2011年2月,吴一文被选拔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担任副院长。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岗位又让他开启了新的工作和学习的历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图书资料成为了他案头必备之物。实践中他意识到,在大学里如果不上课、不当老师、不搞科研,就是人生的缺憾。于是不仅他借助记者的实战经验给学生教授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并获得学生好评,还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特色,调整教学科研方向,转向进行民族民间文学与口头传统等领域的教学研究,领衔组建了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民俗学”组,成立了贵州省民俗学研究所,担任了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培育)“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组领衔专家。在黔南工作8年间,他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出版学术著作6部,获得了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也从四级教授晋升为二级教授。
2013年1月,吴一文(中)在剑河县做民族文化活动调查。
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理想目标,关键在于坚持、积累、沉淀,融会贯通并加以实践,那便有很多次实现梦想的机会。脚踏实地、追寻梦想、设置目标、取得进步……在参加工作的30年里,吴一文不断夯实专业“地基”,转化为多种工作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实现着自身的价值。(文字:李丽萍)
2021年12月,吴一文出席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