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凌晨,冒着初秋的冷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00余名医护人员再次出征,奔赴各个核酸采样点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战场”,附属第二医院“排雷尖兵”日夜不休,奋战在大检方舱、PCR实验室。
9月1日下午17时,一支由检验科、病理科、科研中心等多部门医务人员联合组成的核酸检验队伍闻令而动,出征前往大检方舱,完成PCR检测任务。
这支队伍由12名核酸检测专业人员以及6名具有医疗背景的辅助人员组成,都是各个科室的骨干力量。到达当晚,队长王婧涵就组织队员召开会议,依据各位队员的既往工作经验,梳理工作流程,做出明确的分工,并制定了从拆箱摆管、配试剂、检测到转运的“人工流水线”预案。
抵达第二天,队员们就进入大检(机场)2号方舱,第一时间熟悉实验室环境和试剂耗材情况。随后,就按照制定的预案开展工作,队员们各司其职,短暂的磨合,迅速达到了熟练操作、各环节密切配合。在接管2号方舱后,短短的36个小时,这支队伍就高质量完成了11500管的检测任务。
王婧涵介绍,“我们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一支年轻的队伍,大家非常团结,都是主动承担工作。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各个环节配合十分默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期间,队员们也是尽量减少饮水、进食,一直坚持到检验完成。”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大医二院核酸检测实验室作为城市检测基地又一次担负起重任。实验室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和检测效率,24小时检测量达到35万人次,为疫情防控争取主动权。
实验室负责人任峰介绍,目前核酸检测团队有55人,采取24小时轮组上岗不停机的满负荷检测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员和设备迅速进行核酸检测,全力以赴跑出核酸检测的“加速度”。
短短几天,核酸标本源源不断地送进实验室。核酸检测筛查人数不单单是一个数据,报告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果,它的背后是无数检验人在通宵达旦地“战斗”。每一份样本的处理和提取,都是与隐性风险的博弈,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闪失,容不得半点失误。在严格进行三级防护的状态下,检测人员克服了工作时间长、闷热、缺氧、视线模糊以及双层手套给检验操作带来的不便等困难,对每一份样本处理均按照规范操作,认真做到“三查七对”,同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化,对检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把关,每个班组配备质控,保证每一份检测结果准确无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医二院“排雷尖兵”不畏风险,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不断刷新着核酸检测速度,守护滨城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