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的是时间,就与时间赛跑;缺少的是人手,就每人多干一些活,只要校园平安,苦点累点没关系。”作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医疗队队长,汪爱民和卫生医疗队成员并肩作战,已连续十余日奋战在校园疫情防控第一线。
这是一篇迟来的报道,因为直到第七轮核酸检测结束,卫生医疗队这个团队才抽出了点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联系汪爱民时,通话总是被他不断要处理的工作打断,对于自己,他谈得不多,反而谦虚地说,“不好意思,医务所其他人都比我做得多,你多写写他们吧!”“汪爱民最近面临亲人突发情况离世、家中老人病重等家庭困难,但从接到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医疗组组长这个紧急任务起,他二话不说,每天起早贪黑,义无反顾地扑在工作上。他平时也不多话,就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高建波说。
卫生医疗是学校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汪爱民与卫生医疗队全体成员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精神,以争分夺秒、务实工作的态度,深入一线、筑牢防线,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与时间赛跑,截至目前,两校区共计完成15万人次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全体医护人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筑起学校防疫堡垒,守护师生健康安全。
“南昌属地医务人员人手不足,需要我们自己的医务人员上。”卫生医疗组副组长、校医务所所长王宁说。3月17日,在接到上级通知的第一天,一个小时之内,学校医务所团队从各处紧急集合到位,为晚上的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做准备。学校第三针加强针的接种任务才刚结束,已连续工作几日的校医务所团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艰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去。王宁简短动员大家说:“能上皆上,我们大家同在”。这一天的工作从傍晚持续到深夜,又从凌晨持续到清晨。
(图为王宁、甘春燕、陆万桥等人在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因为人手不够,我第一轮核酸检测就参与了采样,从下午4点到晚上11点,我们换上防护服,全副武装,没有吃饭,也没有休息。对于大家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我们医护人员不仅要采样,还要安排人员对大家进行心理安抚。”校医务所副所长文捷说,“辛苦是肯定的,但是有任务来,我们肯定要冲在前面、全力以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应该把它做到最好。”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给学生和全体教职工及其家属开展核酸检测,从源头找出阳性患者。说实话,第一次组织大家做核酸时我们也挺忐忑的,但我们都集体上阵了。学校上千人,我们以十人为一组进行采样。”校医务所邓俊说,“我们真是每天忙到飞起来,但大家团结协作,工作有条不紊地在开展。”
不断给手消毒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手逐渐泡成了白色。“每采集完一位同学的样本,我们都要消毒,保障同学们的安全。”校医务所护士长甘春燕说。她向记者透露:“王宁所长的女儿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家里只留下一位年近九旬的婆婆在照顾她,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时间顾及家中,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工作。”当记者把钦佩的目光转向王宁时,她只是微笑着说:“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在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我们一定要先把这里守好、守牢。”
校医务所邓俊说:“17号那天晚上我和同事在学校工作到第二日凌晨4点,我女儿晚上9点还在小学里等待做核酸,我也担心她饿不饿,有没有做好防护,但我都没时间管她。老师看我小孩穿着很薄的外套,就问她要不要叫妈妈送衣服来,看着其他妈妈陆续给孩子送衣服,我女儿却跟老师说,我妈妈很忙,我不冷的。作为一名母亲我感到很愧疚,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学校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我去守护,我有这个责任。”
正是有校医务所团队每个成员的寸步不离,才使得全校一次又一次及时、准确地完成核酸检测任务。
每一次防疫物资的送达通常是晚上九、十点,所有医务人员还得加班加点搬运、清点第二日做核酸所需物资,因此,凌晨一两点结束工作也是常态。汪爱民与邓俊、肖庆九、潘健等人一起搬运物资时,已接近凌晨,他还反复强调“所有物资必须确定到位再离开”。
(图为汪爱民、肖庆九在搬运防疫物资)
甘春燕在搬卸物资时扭到了肩,大家让她去休息,但她依旧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个团队就像拧成的一股绳,关键时刻很快就进入了战时状态。“日常的培训和多年的默契,让我们应对突发状况可以做到临危不乱。”王宁说,“医务所的文捷、陆万桥、邓俊、雷兰玉、甘春燕、崔一兰、杨建卫、姚驰等都一直奋战在一线,我觉得团队的协作和凝聚力,是我们完成此次核酸检测重要任务的制胜法宝。”除了应对突发的疫情,校医务所团队还承担着观察期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和日常的医疗工作。“这段时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都是常事”,文婕说。工作时间很紧迫,任务很繁重。
校医务所团队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展现了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为广大师生织起了防护网,正是有千百个如他们一样使命在肩、无惧无畏的战士,科师大师生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作者:陈靓 潘殊君 拍摄与采访:潘成皓 罗慧 胡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