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发文揭示校园欺凌中“健康环境悖论”现象的产生机制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4��
�۽�������
��ѧ�����ʵ��

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发文揭示校园欺凌中“健康环境悖论”现象的产生机制

中国高校之窗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张文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Child Development第92卷第5期发表论文“Why Does Classroom-Level Victimization Moder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he‘Healthy Context Paradox’and Two Explanations”(《为何受欺凌和抑郁症状间的关系受班级受欺凌水平调节?“健康环境悖论”及其两种解释》)。论文主要探讨了校园欺凌中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首次在国际上系统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为如何有效提升校园欺凌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潘斌,通讯作者为张文新教授。

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受欺凌发生率较低的班级环境中,少数遭受欺凌的孩子反而会出现更多适应问题(如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等),芬兰图尔库大学Christina Salmivalli教授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健康环境悖论”。尽管已有大量实证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健康环境悖论现象的确广泛存在,但是学界对于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知之甚少。

为检验“健康环境悖论”及其产生机制,张文新课题组从人际关系和社会比较两个视角提出了假设,采用三个时间点的追踪设计,以2643名中国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凌水平对受欺凌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班级平均受欺凌水平较低的班级(即“健康环境”)中,受欺凌更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增加,验证了“健康环境悖论”现象。在揭示机制方面,研究发现,在平均受欺凌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凌者交朋友的机会更少,因而会产生更多的抑郁症状;较低的班级平均受欺凌水平会导致受欺凌者的社交自我概念降低,从而产生更多抑郁症状。这说明,“健康环境悖论”现象的产生的确与受欺凌者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比较有关。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环境悖论”也存在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并首次揭示了“健康环境悖论”的认知机制和人际机制,证实了同伴群体互动特征对受欺凌适应的重要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欺凌的同伴群体过程理论。研究结果对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预防和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对策研究(17JZD058)”的资助。Child Development是被SSCI收录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旗舰期刊,自1930年创刊以来,一直在心理学界享有盛誉,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该期刊2020年影响因子5.899,在JCR收录的78种发展心理学期刊中排名第6,在JCR收录的61种教育心理学期刊中排名第3。(编辑:崔   勇)

中国高校之窗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70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努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