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寒冬因你们而温暖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5��
�۽�������
��ѧ�����ʵ��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寒冬因你们而温暖

中国高校之窗

连日来,设置在各处的核酸采集点成了庄河最特别的风景。由科护士长刘永宁带队的大医一院核酸采集队来到庄河已有6天,他们在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医院和当地人民的支持与温暖。

物资紧急安排确保“家人”前方无恙

11月6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核酸采集队出发奔赴庄河,没来得及携带御寒衣物和生活用品的他们,第二日便面临着气温骤降、强降雪等恶劣天气。然而,再冷的寒风、再艰苦的条件,有家人做后盾,队员们都能够克服。

在医院党委的统筹安排下,医院第一时间做好物资准备,工会迅速行动,于11月5日、6日、9日多次奔赴商场、超市等地紧急进行采购。医院多个职能部门也纷纷加入“打包大军”,按照采集点和派出人数来配备生活物资,并进行数量核准、转运装车,在雨雪交加的日子里确保外派队员无后顾之忧。附属一院庄河核酸采集队员们源源不断的收到了由医院工会、护理部、药学部、安全与后勤保障部、信息建设与病案管理部、设备及耗材管理部准备的医疗及生活保障物资,包括胃药、烫伤膏、充电宝、棉拖鞋、保暖衣物、暖贴、食品、水果、洗护用品等必备物资,车队先后3次派车运送物资,抵达后协助队员们搬运,保障了物资装备的不断档。直至11日,还有医院运送的物资抵达庄河。

20211123070.jpg

老乡的理解与关怀是最大的支持

“白天忙起来,冷都感觉不到。但是到了晚上,真的是又冷又饿又累。”“刚开始的时候,洗脸水都要省着用”、“自制了硬板床,这样还能缓解下腰疼”“去往最远的金山村,有一次一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他们每日清晨6点出发开始工作,一直忙碌到夜幕降临,争分夺秒,手指冻僵了就抖一抖,赶紧再采下一位,连午饭的时间都要省下来。

纵使腰酸背痛、疲惫不堪,可看到老乡们隔三差五送来的东西,队员们充满了感动和力量。当地政府送来生活物资、水果,将核酸采集区域加装了围挡,为群众和医务人员挡风避寒。一位好心的大娘,亲自带着孩子给队员们送来亲手熬制的红糖姜水,志愿者送来现烤的地瓜、花生,乡亲们送来了加热鞋垫、乌鸡蛋、奶茶、热水、苹果……队员们,收到了铠甲,也有了软肋。一句句百姓真挚的“谢谢”、一个个热腾腾的烤地瓜、一件件合身的保暖衣物,在他们心中点燃起一团燃烧的火焰,温暖、坚定。

凌晨受命,迅速出发

11月10日,在明阳街道工作的采集组凌晨3点接到上级临时通知,需要44名队员5点出发。时间就是命令,队员们立即起床进行准备,准时出发。

鞍子山乡的队员们在凌晨2点多临时受命,5点半集合,伴着冬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发前往黑岛。

黑岛采集核酸任务结束后,还在吃午饭的队员们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他们来不及咽下口中的饭菜,立即登上专用转运公交车。离开时,黑岛的老乡们开着车播放红歌,为他们送行。

在奔赴下一个采集地点的公交车上,队员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疲惫的睡着了。小憩过后,他们调整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11日中午,队员们临时接到任务,为腿脚不便的村民们进行入户采集,鞍子山乡采集队迅速完成补位支援的配对重组。然而,由于入户采集数量多,医疗队面临了物资不足这个新的困难。经过刘永宁科护士长及医务部高杨的紧急调配,原定下午到达的物资在12:40即到达鞍子山乡政府,确保下午及未来几天的持续工作。“奶奶,请张开嘴巴,别紧张,好了,成功!”采样工作人员一边安慰102岁的奶奶,一边利索地为她采集咽拭子,不到1分钟便顺利完成采样工作。夜幕降临,穿着防护服的采样队员们不曾停下脚步,继续着核酸采样工作。

据统计,附属一院庄河核酸采集队在过去五天累计采样近二十万人次。“为了亲人们的安康,这份辛苦是值得的!”脱下防护面罩的他们,笑容如雪后的阳光一样,明亮耀眼。

中国高校之窗


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关东医学院。1949年并入大连大学,称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销大连大学建制,大连医学院独立。1969年大连医学院举校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在大连市原址复办,仍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搬迁至大连市旅顺口区新校园。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