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蹈厉 庄敬自强 高质量办学治校——写在贵州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5��
�۽�������
��ѧ�����ʵ��

奋发蹈厉 庄敬自强 高质量办学治校——写在贵州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

中国高校之窗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贵州民族大学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这是贵州民族大学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标志性成果。自教育部2019年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贵州民族大学共有27个专业入列“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202105143109.jpg

5月17日,贵州民族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

时光如流,70 年前,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知名爱国主义人士、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者欧百川先生积极呼吁、多次奔走下,贵州民族学院获批成立。

从新中国创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到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70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历经一次并校、二次搬迁、四易校址。一路走来,可谓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代代民大人,始终奋发蹈厉,传薪继火,弦歌不辍,庄敬自强。

“新世纪以来,学校已实现‘五步走’发展战略的前四步,第一步,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第二步,成为省属重点大学;第三步,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的大学;第四步,更名升格为贵州民族大学。第五步,正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说,学校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学科谋篇、创新驱动、治理保障”为总体思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奋力向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目标迈进,为加强民族团结和贵州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以高质量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

先后通过本科教学审核式评估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评估,较高质量培养本科生22000余名,硕士生1500余名,招收培养博士生 100余名,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稳步提升;

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年科研经费总量从1100万元增至1.62亿元,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大关;

积极响应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高校合作交流,目前有来自俄罗斯、韩国、老挝等24个国家留学生近400人,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是贵州民族大学过去五年党建引领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以锐意进取的姿态,下好党建“先手棋”,谱好内涵发展协奏曲,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

自建校以来,贵州民族大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出“高举思想旗帜,做到‘两个维护’,落实‘5+2’总体布局,践行‘六度三合’要求,凝聚发展强大力量”党建工作思路,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协同联动、深化教育教学、注重实践养成等措施,将立德树人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围绕民族院校“培养民族人才,研究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初心使命,贵州民族大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在思政工作中、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民族团结精神”,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观念。

2020年9月7日,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学科谋篇,注重创新驱动,强化治理保障”被明确为未来五年总体发展路径。

“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目的是要以高质量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褚光荣说,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系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建强各级党组织,将为学校建设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推动学校加快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不同于其他民族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105143108.jpg

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与北京广慧金通公司共建西南地区首个空乘专业,为各大航空公司输送优秀空乘人员;与中关村软件园、浪潮集团等IT产业园和行业巨头共建软件工程专业,为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培养和储备人才……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三元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以专业综合改革为重点,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全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人才支撑。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三元融合”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所谓“三元融合”,即办学治校过程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的深度融合。这一理念成为贵州民族大学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的核心理念和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治理学科群”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民族学、社会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成为区域一流建设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增至4个,省级重点学科增至12个;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博士项目”全票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期验收……

按照“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重点支持紧缺专业”的思路,贵州民族大学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迅速布局并建成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加大力度支持打造一批教育效果好的金课,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同时,该校不断深化教学综合改革,通过综合施策,将学生能力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的出发点,重点在大类招生、三学期制、课程体系、学生学业评价及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综合性改革,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当前,贵州民族大学正通过各种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健全强思政、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通才”教育机制,引领广大学子踏上成长成才之路。

建构贵民大科研话语体系

2020年6月,在贵州省教育厅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研究重点实验室验收现场,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朱四喜的汇报让评审专家频频点头。自成立以来,该学院以特色重点实验室为平台,集中优势资源,主攻喀斯特湿地生态学,喀斯特特色资源保护与研发、喀斯特地区环境规划管理、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三个方向,目前已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7篇SCI、EI、中文核心期刊,撰写专著2部。

在全国首创“认知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5年内成功申报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建成“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省级重点学科,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自2015年12月建成以来成绩十分喜人。

科学研究是学校学科发展和教学工作质量提升的有力支撑,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聚焦“区域一流”建设重点任务,着眼特色研究,充分发挥优势禀赋,整合资源,集约推进,积极抢占“南方民族”研究高地,建构“贵民大话语体系”。

苗学、布依学、侗学、彝学、水学等学科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对整体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补益,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先后主持或参与“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全省民族识别调查、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参与“水书文献、彝族文献、布依族文献”整理,出版了《苗族简史》《布依族简史》《侗族简史》《仡佬族简史》《贵州民族关系史》《百苗图抄本汇编》《民族学纲要》《水书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等大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著作。

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别项目立项 137 项,省部级项目立项 630 项。教师发表 SCI、EI、CSSCI 论文 600 余篇,实现在《自然-通讯》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零”的突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 72 项。历届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彝文古籍夜郎文化史料辑译》等4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鉴定“优秀”等级。

立足办学特色,贵州民族大学将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瞄准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开展科学研究,突出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转化,努力产出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引领学校科研工作步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继续写好科研突破这篇大文章。

中国高校之窗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国家级贵安新区,占地面积2708亩、校舍面积111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444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