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外语课堂: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5��
�۽�������
��ѧ�����ʵ��

西华大学外语课堂: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中国高校之窗

近日,“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在北京落下帷幕,由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李学芹、彭旭、王成珍3位老师组成的团队凭借出色的发挥,获得本科英语组全国一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202101073081.jpg

从左至右依次为:王成珍、李学芹、彭旭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如何将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如何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外语教学中,达到育人目的……这些让不少老师一直在思考。

“外语教育是中西方语言、文化、思想的交融,如何用它讲好思政?”外国语学院李学芹老师说,“相信有很多老师最开始都有这样的疑问。对于李学芹、彭旭、王成珍来说,近年他们一直在尝试探索课程思政,却始终没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西华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就想,借用参加比赛这个契机,好好在外语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凸显人文教育本质,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思政教育体系,能应用在外语课堂教学中。”

认真筹备  外语讲授写满“中国故事”

6月学校接到参赛通知,在外国语学院的号召动员下,有3个教师团队报名参加了比赛,李学芹、彭旭、王成珍组成的教师团队就是其中之一。比赛经历了从省赛到国赛4轮激烈角逐,历时半年,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71所高校参加。3位老师过关斩将,从全国初赛的150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取得了全国一等奖。

初赛阶段,团队依托大学英语综合教材课本,以感恩节为主题,引发学生对于人生感恩的思考,从中提取适用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思政要点。如:古代部分,挖掘回顾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感恩美德。现代部分,结合疫情,挖掘中华民族展现出的感恩互助精神,最后升华主题,从全球团结抗疫自然而然地引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成功进入全国决赛后,团队选用的教材内容是《大学英语4》中Unit1 Making a Difference,“我们设定的教学主题是making a difference in other people’s lives by doing volunteering work,也就是志愿者精神,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小见大,给他人带来帮助。”彭旭说。主题合适,但如何实现思政与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这点非常具有挑战性,最终三位老师决定从“疫情中的志愿服务”角度出发,“选取这个材料是考虑到,一方面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志愿精神,另一方面,在疫情中,我们更加需要这样的精神,帮助世界度过疫情难关。”李学芹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的背后是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如何让“志愿者精神”的讲授写满“中国故事”呢?李学芹说:“牢牢依托理论是基础,我们认真学习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教学理论,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考虑到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的三原则。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与语言知识之间的关联,帮助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爱国情怀,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完成基础的语音语法、词汇、课文教学后,教师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讲述的是西方的志愿者精神,我们要做的是跳出课本,为学生讲述中国的志愿精神。”彭旭说。在这一部分教学设计中,三位老师反复提及一个词——“溯源”。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友爱互助,为了让内容紧扣教学,老师会挖掘回顾中国文化中“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并让同学们翻译“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诗句,“通过翻译中国古代词句,不仅符合四六级考试要求,也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提高鉴赏能力,还能体会到全球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王成珍说。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志愿”根源后,通过疫情中的中外志愿者新闻视频视听练习、课堂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自然地完成外语学习中思想的升华。

“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中做的努力,我们还是要扣紧making a difference这个主题。”李学芹说。许多人自发地担当志愿者、全国各省紧急驰援湖北,中国在疫情中对其他国家无私帮助和知恩图报帮助过我们的国家……这一个个新闻报道都成为了老师们的素材,“我们想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到,这就是赋予了现代意义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Together we fight! 我们从全球团结抗疫自然而然地引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的思考。”彭旭说。一名学生感慨地说道:“我为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日常积累 外语课堂充满“中国味道”

回顾比赛准备过程,三位老师异口同声说道:“难!太难了!”当时还兼顾着上网课,所有人都是在摸索中尝试。三位老师分工十分明确,李学芹善于把握课程的整体框架和高度,负责制定教学目标和规范教学环节;彭旭善于将教学理念用ppt等课程教学手段展示出来,参赛经验丰富,能较好地把控比赛现场感觉;王成珍理论功底扎实,善于学习,对课程思政前沿理论非常熟悉,确保作品的理论依据充分且详实。

准备比赛时还在暑假,三位老师各自在不同的地方,靠着每天的QQ会议开始各种筹备工作,通过反复讨论才得以确定参赛主题和材料。参加复赛时,也正是学校课程接近结束的时候,工作非常繁忙,老师们备赛工作变得更有压力。由于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常常在办公室准备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离开,连晚饭都顾不上吃,讨论出满意的结果后,回家也不休息,立即将讨论结果付诸实施,体现在教学设计ppt中,一直工作到深夜。”李学芹说。有一次,彭旭参加学校的乒乓球比赛,她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去了比赛现场,“该我比赛时我就上场,不该我比赛时就坐在场下做ppt,同事都说我太拼了。”彭旭笑着说。

由于是视听说课堂,课堂上会使用到大量的视听材料,每一个视听材料都要求紧扣教学主题。而这些材料是王成珍从b站、抖音、中国大学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等网站,一个一个收集来的,具体看了多少资料,王成珍自己也记不清了,“这半年,一直都在收集、更新素材,没停过。”

对于三位老师而言,他们的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像“盐入水中”一样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通过课程思政,让外语课堂充满“中国味道”。

中国高校之窗


西华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四川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高校,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园,四川省绿化先进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