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华有这样一个团队,成立时间不到两年却硕果累累,老师学生都是SCI、CSSCI高质量论文的高产户;这个团队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碰撞激烈,师生之间你追我赶,奋力拼搏;这个团队的学生一早就起床学习,每天都要到研究室坐班;这个团队国际交流频繁,他们研究的都是世界一流、国际前沿、当下最新的学术和实践热点。这个团队就是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西华大学研究院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跨国内外高校、跨学科、跨行业、跨专业的研究团队。研究院致力于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的前沿研究,攻关国家级研究课题,培养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学术人,努力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传递“西华声音”。
这样的氛围 想不出成果都难
来到位于二教305和307的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教研室,你会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同学们有的在埋头看书,有的在电脑上看英文文献,有的在用软件建模,还有的和老师一起几人为一组在激烈讨论。在他们身上,你能感受到青春阳光,你能感受到热血沸腾,你甚至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星光闪耀。
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现有青年导师13名、外聘专家学者7名、研究生26名,目前只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院注重把“整体知识观”贯穿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有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专业,下设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研究、数据驱动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互联网品牌战略研究、西部新经济发展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相较于传统“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位导师同时指导多名研究生学习的方式,研究院采用“导师组”的模式培养学生,每位同学将由主导师和副导师共同指导学习,主导师由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副导师由青年博士教师担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导师对于学生学习、学术研究指导更有针对性,师生之间沟通也更加密切。
“国内外知名教授+西华导师+研究生”,这样的团队在研究院有8个。研究院邱虹老师说:“以前大家都单打独斗,现在在这种模式下,大家围绕一个方向一起学习,一起研讨,感觉效率很高,我们老师在里面也收获很多。”
研究院具有优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采用全体坐班的制度,要求所有老师和学生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除了坐班制,研究院还实行导师淘汰制,严把教师准入制度,把导师的思想倾向、人品、学术能力、学术规范等作为评价指标,并对不合格教师进行淘汰。
同时,为了搭建统一的平台,研究院积极打造“研究院官网”“公众号”“研究院学术沙龙”等院级平台,展示研究院师生课题申报、学术论文发表、学术交流、实践活动、校园活动等情况。研究院还建立了“国际经管研究院师生群”“国际经管院人力研究团队”“国际经管院区块链研究群”“一个有气质的导师及研究生群”“铃铛一响”等微信群,用于师生交流、思想碰撞、分享前沿动态信息等。
“最期待周末学术活动。”对研究生们来说,研究院每两周一次的学术研讨会是最期待的事情,都会邀请一个专家、一个研究院青年老师和两个学生做分享。研究院特别重视学术研讨会,每次活动都精心组织,邀请不同的专家,分享研究领域最新、最前沿的思想和观点,也会对国家课题申报、主题选取等方面的内容作指导。
最近邀请过四川省社科院的杜受祜教授,杜教授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和路径”为主题,从城市现代化新的历史任务出发,先后介绍了城市治理范式、公园城市的特点、目标导向及建设路径,给研究院的师生一个新的研究视野,他还对申报国家课题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指导。青年老师们会轮流就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内容、研究范式进行分享,讲一些方法论的东西;学生们会讲述自己近期所作的论文情况。
研讨会既是师生对研究情况、研究进度的一个总结汇报,也是师生们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的好时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学术研讨会非常重视、非常感兴趣。每一次分享和讨论都能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每一次沟通和交流都是下一步灵感的升华。
除了研讨会,研究院内每个团队、团队与团队之间还会不定期召开组会和讨论会。团队内的组会一般由导师按照课题的进度来召集,在组会上,大家会就课题中的内容进行讨论,也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同的声音使老师和同学们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而不定期的讨论会更是常见,有可能在某天下午,老师和同学就研究课题中的内容有了新的想法,就会立即召集相关的人员展开讨论,每一个参会的人都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气氛非常地活跃和热烈。
团队里每个人都星光闪耀
如果说一个团队是一艘前进的船,那么学校特聘讲席教授陈维政就是这个团队的领航人。陈维政教授学识渊博、见解独特、严谨认真,研究院师生都特别喜欢这位学者,他在研究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立研究院之后,陈教授每周都来这里,给我们很多的指导,经常帮助研究院的师生修改论文,并且还为研究院搭建与外部高校、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邱虹老师说道。
研究院与国外多所高校的知名学者保持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涛教授、万方教授、张霆教授、施春明教授等曾多次应邀到研究院做学术报告,指导学术研究,对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帮助很大。
研究院还有学生眼中的“学术大牛”、人力资源权威专家边慧敏教授,“温暖大白”赵修文教授,有“西华王祖贤”之称的胡冬梅副教授,“跨界歌王”郑义副教授,“廖·颜师·严师·长友”廖长友副教授,“聪明的一休”杨小杰副教授,温文尔雅的“院草”陈昌华副教授,乐观积极的“娃娃音”陈玉玲博士,温言细语的“梅梅姐”黄梅博士等,他们都是研究院这艘轮船上深受学生喜欢与尊敬的“水手”,在学术的海洋里帮助学生扬帆远航。
不到两年的时间,研究院就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共计立项科研课题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6项,区政府课题1项;共计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SCI/SCI期刊文章12篇,CSSCI/CSCD期刊文章5篇,中文核心3篇,普通期刊1篇,CPCI-SSH国际会议论文1篇,顶级国际学术会议1篇;出版专著2本,编写教材1本;研究院研究生参与多项课题,2019级研究生立项研究院创新基金课题3项。
邱虹老师与国外高校的张霆教授合作,今年发表了一篇SSCI(一区),获批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发表了1篇中文B类期刊中国管理科学,并且带领研究生王倩研究的关于“疫情下不同政策下的应对差异”的文章也正在投SSCI。邱虹老师感慨地说:“国内国外专家联合指导,所以出成果就比较快。而且有国外专家参与,学生留学也很方便。我的所有成果,都是得益于有这样一个好的团队。”
在团队中大家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合力。这种合力驱使着大家共同努力,使得做学术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双向促进,共同进步。导师一方面带领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一方面不断完善提升自我,形成导师与学生的双向学习、双向提升。
胡冬梅老师深有感触:“以前做科研完全是一个人,一个人想,一个人写,最多老师们给你一点小的修改建议。现在心态完全变了,只想着要多学点东西,要做出成绩来,不然都要被学生超越,指导不了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