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落实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1月5日举行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启动仪式,并在学习强国、新华网、央视频等多家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组织公共治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代表、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收看了直播,学习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故事,感悟新闻报道背后的家国情怀,深入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据悉,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委托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是加快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文科教育提质创新的有力抓手,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全面推进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广大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高新闻传播教育凝聚力、感召力、塑造力的生动实践。
2020年大讲堂主题为“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大讲堂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大讲堂集中最优质的新闻资源、汇聚最鲜活的抗疫报道、总结最深刻的报道体会,是一门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
观看直播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师生纷纷发表心得感悟:
公共治理学院院长徐文俊说,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还要真正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克服“本领恐慌”,切实增强媒介素养。公共治理学院下一步将继续宣讲好、传播好中国抗疫故事,用好抗疫这本珍贵的“生动教材”,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人人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人人关心宣传思想工作,人人参与宣传思想工作”的良好局面,凝聚起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传播学学科带头人、专业主任聂静虹说,在媒介化社会里,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目前已被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在技术的推动下,作为未来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学科之一,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面临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媒体人才培养是新文科背景下重要环节,它既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启动,为我们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我们要顺应趋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做到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知识融合为依托,以家国情怀为导向,以国际视野为追求,培养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
传播学专业教师罗海娇说,直播中多次提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马克思曾说过:“真正好的人民报刊,即和谐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新冠疫情期间,新闻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先,充分考虑并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疫情最新状况的信息需求。几个月前,人们曾因为“板蓝根”“熏醋”等谣言而错误地应对疫情。此时,正是主流媒体及时发出的理性声音,阻止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引导着人民群众用科学的知识防控疫情,展示了其作为“瞭望塔”的责任与担当。高度的政治责任、真挚的人民情怀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我认为这应该是每一位新闻传播学学子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方向。
传播学专业教师马梦婕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集中优质新闻资源、汇聚最鲜活的抗疫报道、总结最深刻的报道体会,是有温度的思政大课。42名新闻记者用笔杆、镜头讲述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抗疫故事。面对危险和恐惧,他们仍在坚守,书写真相,令人感动!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老师,未来我会将大讲堂中鲜活的案例进一步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为培养真正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新闻人才而努力工作。
传播学专业学生黄炫盛说,通过观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启动仪式,我领略到了很多学界和新闻界大咖的国家情怀和前沿视角。作为当代传播学的大学生,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牢牢树立“为人民发声、为国家做新闻”的意识。在面对灾难病疫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新闻价值标准。除此以外,我也从直播中了解到在新媒体时代,先进的传播技术不仅仅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利器”。因为,我认为除了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外,还需要深入钻研媒体技术,掌握前沿传播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在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先锋新闻工作者。
传播学专业学生何紫茵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主题,邀请包括中国青年报在内的14家主流媒体中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这些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了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使我感触很深。其中来自《现代快报》的“江苏最美抗疫先锋——熊平平”2019年10月份还曾来到新华学院给我们讲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他分享的很多采访过程的逸闻轶事和写作经验,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武汉疫情最严重之时,他孤身奔走于江城的最前线,不愧于“最美抗疫先锋”的称号。作为在读的传播学学子,我将以他为榜样,日后为中国新闻媒体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讯员:刘赟 黄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