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花农队暑期三下乡开展爱心支教活动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5��
�۽�������
��ѧ�����ʵ��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花农队暑期三下乡开展爱心支教活动

中国高校之窗

201909171251002.png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与此同时,关爱乡村留守青少年儿童,弥补留守儿童暑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日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花农社会实践队赴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大埔村进行了为期九天的教育关爱支教活动。

传统文化进校园,构筑七彩假期

支教活动中,实践队队员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课程教学、学业辅导、文艺活动、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主题展开,包含古诗词音乐鉴赏课、国学经典吟诵课、书法课、礼仪课及非遗文化课。此外,队员们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陪伴,让当地孩子的假期更为丰富多彩,帮助孩子们构建自己的“彩虹人生”。

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

队员们考虑到实践地派潭镇本地有较为浓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因此在本次支教课程中还设置了红色历史文化课,让孩子从小接触当地的历史文化,以此加深孩子们对本土优秀文化的归属感和熟悉感。此外,队员们希望通过此次支教活动丰富当地孩子的暑期生活,开阔乡村留守儿童的视野,让孩子们在课程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授课期间,孩子们课程参与度高,对传统文化主题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爱心家访铺筑心路,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在支教期间,队员们为更好地了解当地学生状况,搜集了学生的个人信息表,建立起帮扶档案,并对部分孩子进行了家访。队员们了解到,村内的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孩子的学习教育大多由家中老人负责,而老人在教育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也容易让孩子缺失更好的教育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当地村民对教育的认识和对教育的关注上还远远不够。因此,在支教过程中,队员们注重强调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并以趣味教学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希望能让孩子们懂得教育在成长路上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队员们还收集了孩子们的心愿。一套四大名著、一个耳机、一双新鞋、一个铅笔盒、一件新衣服……这是孩子们所期盼的童年礼物。在此期间,实践队与广州萤火虫公益组织合作,将孩子们的心愿罗列,通过社会人士认领心愿的形式来实现孩子的愿望,以此将爱心进行到底。

此外,队员们每天用日记与孩子互动,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从日记中队员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真诚与信任。队员们永葆关爱的初心,希望在点滴生活中给予孩子们更多关怀与陪伴,让孩子们认识乡镇以外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埋下求知的种子。

非遗课堂进校园,品味榄雕之遗风

本次支教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开设了非遗课,队员们在非遗课上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在这里介绍广州榄雕有着特殊意义。增城区是广州榄雕的发源地,传承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大埔村曾经是榄雕原材料的供应地之一,现在村内小学还种有一颗200多年的乌榄树。根据队员们此前收集的资料显示,广州榄雕正面临着传承人年龄增大,榄雕技艺失传的困境。因此,开设非遗课对广州榄雕的传承保护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课堂上,队员们先是为孩子们介绍了广州榄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然后再拿出一枚榄雕作品实物让孩子们传阅,零距离接触。在提问环节,队员提问:“如果让你们自己动手雕刻,你们会雕刻什么内容呀?”队员给孩子们播放了一个榄雕宣传片,上面有对广州榄雕的起源、发展和雕刻过程的详细介绍,加深了孩子们对榄雕的印象。

非遗走进课堂,是为了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不断其夯实文化根基,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绽放。

队员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纯真与调皮、朝气与温暖,体会到了师者的不易与欣慰,也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队员们衷心希望这朵关爱与陪伴的爱心之花,能够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一直绽放,为孩子们的成长引路,给予孩子们希望的光芒。(通讯员:肖婷婷 张结莹 陈春余 谢君梅 刘皓 刘英 黄要武)

中国高校之窗


广州新华学院(院校代码:13902)的前身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举办高校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的精神,与出资方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申办的院校。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广州新华学院。2021年5月,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