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道出世界最大政党根深叶茂、蓬勃壮大的力量源泉。为深刻认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杨航的带领下,先后前往正定、西柏坡、保定、雄安、北京,开展为期6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社会实践。
实践团辗转革命圣地西柏坡、改革之村塔元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国博复兴之路新时代展馆等地,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波澜壮阔的崭新时代,探寻这团结凝聚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同时也代表学校和学部慰问我校电讯系1950级吴庭赞校友,聆听校友对母校的温情回忆,以及对新一代红色筑梦人的殷切期望。
一、赶考之路:初心扎根西柏坡
探寻旧址觅初心,赶考精神入人心
实践团率先来到西柏坡走访参观西柏坡陈列馆,这里展现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篇章。通过对陈列馆的参观学习,电波实践团总结得出了进京前夕的时代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党的工作重心面临由农村向城市转变,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实践团接着沿村间小路探访了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军委作战室旧址等地,学习了这些旧址、遗物背后的革命故事,将实践走访所见与理论学习多感相结合,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开展了对“赶考”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学习。
改革开放新时代,赶考之路未曾停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赶考精神,实践团来到北京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新时代展区参观。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建设再到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党永远在努力书写时代出的答卷,接受人民阅卷人的各种考验。中国共产党人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从不曾停下赶考步伐,始终保持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精神状态,昂扬着“永远在路上”的斗志与执着。任时代发展,“考题”更迭,赶考,远未结束;赶考,依然在路上。
二、从政之县:改革思路兴正定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实践团一行人刚走入正定县塔元庄村村委会,就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农业做成产业化,旅游做成规范化,提前实现小康村。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塔元庄村的村史馆、文化长廊等地,并集体观看了纪录片《蝶变塔元庄》,了解塔元庄村的历史变化,同时也看到了塔元庄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村民们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深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的诸多发展成就。
当天下午,实践团来到正定县政府宣传部,聆听正定的历史与概况,县政府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具有调研价值的正定景点,并代表宣传部给予了我们1000余页的关于正定县的一手参考资料,供实践队员们参阅学习。紧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正定县荣国府进行实地调研,在参观荣国府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景区的建设和维护情况,切身感受到正定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同时也体会到当年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为了提高正定县的经济发展,提出的旅游兴县的思路,带给正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智慧之城:雄安咫尺见匠心
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大工时强调,“大学既要培养出科学前沿的理论家,也要培养出一批大国工匠。”雄安,这座世界技术先锋的城市,犹如一颗大树,在白洋淀畔茁壮成长。实践团首先来到的便是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作为雄安新区的城市原点,市民服务中心从一开始便植入了新区城市与社会的成长基因。模块化集成化的建筑项目,三纵三横格局的建筑分布呈现匠心智慧的城市规划;无人驾驶车,无人超市,建设成了城市智能治理体系,让雄安在匠心智慧的打磨下绘出一幅绝佳蓝图,为世界城市发展难题提出中国方案。
实践团参观途中重点了解了关于雄安管廊系统的实施情况。今后、供电、通信、排污等管道都会被收进这个管廊中,以保障供电、排水供热、光缆等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转,缩减管线抢修对道路通行的影响,体现了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初心在方寸,咫尺见匠心,实践队员们表示会紧跟时代号召,笃行报国志为祖国贡献自身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红色之印:追寻大工校友情
吴庭赞校友于1950年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电讯系学习。大学六年,既学到了当时雷达系最尖端的前沿技术,又参军入伍为国效力。与钱学森先生等先驱人物为伍,接触管理第一代红旗一号地空导弹,曾任航空部院系电子火控处处长。吴老的一生与导弹雷达打交道,也为祖国国防科技做出重大贡献。
刚踏进吴庭赞前辈的家门,就见到了91岁却依旧精神矍铄的吴老。听闻我们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吴老很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我们向吴老介绍着大工如今的发展与招生情况,并代表学校和学部向吴庭赞校友介绍赠送了大工70周年的纪念礼物,收到满是大工印象的校友礼物,吴老笑得开心,一边细细听我们介绍一件件礼物与大工的联系,一边仔细观察、轻轻抚摸,感叹着母校的变迁。
回忆起在大工的求学岁月,吴老难掩激动,满是怀念的感叹:“那时候都很单纯,人们都一个思想,就是为党,为国家而学习付出。”那时候的朴实认真印在了吴老骨子里,伴随着他之后的学习、工作。毕业后,吴老听从安排,几经辗转来到西安,在军工厂中的显示实验室工作。负责仿制并自主研发炮瞄雷达。1960年,一纸调令将吴老调到北京,在红地面引导站负责红旗一号地空导弹的管理工作。后来吴老调任航空部,负责管理飞机雷达、仪表等机载设备直至退休。虽然吴老换过多次工作,但不变的是大工学子的那份脚踏实地的精神。
与吴老的座谈持续了135分钟,吴老依旧精神饱满,看着我们青春的脸庞,吴老不无感慨,言语间包含着对我们努力学习、保重身体、为国奉献的勉励之情。实践团协助为吴老制作手模,为实践留下这“永不消逝”的印记,临行前,吴老与我们紧紧握手,那怀念又欣慰的样子是一位老校友对后辈的慈爱和对母校的深爱。
至此电信学部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第六期实践圆满结束。冀京千里路,初心使命寻,在开展实践的6天中,实践团成员们克服了高温与疲惫,在红色旧址中领会革命初心与责任使命,在与校友的亲切交谈中感悟大工精神的代代相传。纵使青春不在岁月变迁,但流淌在大工人身上的红色血脉永不褪色,我们将铭记作为红色基因传承者的使命担当,时刻牢记吴老对我们的亲切嘱托,秉承初心与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杨航 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