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多点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发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4��
�۽�������
��ѧ�����ʵ��

大连理工大学:多点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发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中国高校之窗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全力推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学校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为主题,开设【盘点2018】栏目。该栏目将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展开,梳理一年来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绩,喜迎学校70年校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为根”的理念,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多点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发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一、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机制

1.课程思政育人形成长效机制。2018年1月12日,学校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原则通过了“大连理工大学一流本科建设方案”,建设方案中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把思政工作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实施“一个专业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做好马工程教材与专业课程的编写和使用工作,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育人影响力。

2018年3月至4月,校党委书记王寒松先后到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建筑与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听取学部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与一线任课教师面对面座谈、交流,王寒松以上率下、亲力亲为,指导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18年3月14日,在中共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学校明确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列为2018年学校工作七大重点之一。2018年6月15日上午,学校在主楼第二会议室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王寒松就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发表了重要讲话。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作为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并将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强化学校的教学基础地位,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2.思政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一是提前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改革,思政课程由原来的9学分增加至14学分,增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加强理工科专业非技术能力,如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道德和规范、个人与团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等等。二是设立教学改革专项,增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10个专项,推动课程思政音视频集锦库、微视频媒体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库建设;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引导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充分发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三是建立“课程+专业+学科”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推行10门“上专业课、闻思政味”课程改革计划,分期推进在专业层面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是实现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分期建设了10门融入中华文化、蕴含大工特色、体现学科支撑、包含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通识教育课程。

二、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推出“同窗友情”育人计划

为加快实现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总目标,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连理工大学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坚持对标国际一流,开展中外学生“同窗友情”育成计划,制定《关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

该计划首先从教育开放和学生开放两个方面入手,打通中外高校间互访、互派的通道,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以中外联合办学机构、国际班和外语强化班为依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水平、学期设置方面与外方联合办学高校实现“三个对接”,保证与外方高校同标准、同水平、同学期“三同”办学,并积极推动大连理工大学与国外高校学分互认,着力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到大连理工大学学习,突出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并致力于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国际精英人才。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强化人才培养。2018年获得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分别为:土体力学性质研究的三轴虚拟仿真实验、沸石膜乙苯脱氢制苯乙烯虚拟仿真实验。

改善育人环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模式。2018年新增智慧教室7间,实现综合教学1号楼和综合教学2号楼部分传统教室的无线网络设备改造和带宽调整,满足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在线开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

四、深入推进“12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进一个理念、两个协同、三个平台、四个载体的“12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创意+创新+创业”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成“产品+”π空间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持续推进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从“工程认知-工程训练-工程创新”全链条的创新训练。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成果、科研平台相融合。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23项,其中学科资源转化项目数量为939项,占比71.0%。

2018年,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若干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能力过硬、文化深厚、传承有序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成绩斐然,其中包括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8年NBI“星耀计划”科技创新大赛冠军、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业赛二等奖、BOE创新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首届中国高校机器人创意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43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荣获金牌,在第十二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2018届国际遗传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斩获银奖并获得最佳应用提名奖,第二十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暨首届中国“AI+”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两金一银,在“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中获一等奖(全国共10项),在辽宁赛区“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1项(全省共46项),在“建行杯”第四届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5金3银。

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的同时,学校还举办了电子设计竞赛、铸造工艺大赛、理论力学竞赛等各类校级竞赛,既为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了人才,也极大的活跃了学校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

五、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

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教务处开展了两次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教务处还组织全校教学工作负责人、教育教学咨询组成员专题学习了习近平给中央美院教授回信、国务院关于美育工作的意见,推进美育工作。

教务处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课程建设。强化体育和美育教育,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强化了课程内容及训练强度和技巧,在通识课程中设置“艺术与审美”和“美术鉴赏”等6门美育课程,在公共选修课中设置“音乐基础知识”等10门美育课程,在第二课堂中增设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相关劳动类课程。

学生处强化

中国高校之窗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为基本特质的大工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