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教师通过培训与师生通过认证数在华为ICT全球体系里排名数一数二”“东莞理工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处在全国领先位置”……11月20日,东莞理工学院邀请华为、西门子、360公司、杰群电子科技、智汇谷集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长安镇政府等7个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单位的20余名代表到校座谈,检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果,探讨产业学院内涵升级之道。
学校领导成洪波、李琳、李忠红、杨敏林、马宏伟、李文芳及部分工科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了座谈交流。
2012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围绕产业创新链优化专业结构,通过与龙头企业“联姻”,重点建设7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
产学融创驱动工科专业创新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在座谈会上作专题报告。他表示,“学校持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设计,坚持需求导向、推进开放合作、深化内部改革、集聚优质资源,与企业协同育人,形成了把握需求—集聚资源—持续创新—有效服务的新工科实践路径。”
2015年东莞理工学院进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阶段以来,学校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引进培育优秀人才,策划推进重大平台项目建设,通过学科交叉、产学融创,已形成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新型学科专业集群,机器人、光通信、网络安全、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智能控制、计算机(多媒体设计)、物联网工程等多个新工科专业方向初试啼声,逐渐成型。
成洪波表示,“新增工科专业或方向、改造传统工科专业,这是产学融合创新、科教融合发展的直接产物,其共同的特点是工科学科集成度高、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校企协同育人、孵化出新学科专业,这是区别于其他校企合作的特色成效。”
现代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2年以来,学校依托区域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通过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不同类型主体合作,开展创新要素整合,共建共管7个现代产业学院,将其打造成协同育人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校长李琳在今年7月接受《中国教育报》专访时表示,“现代产业学院的创建,开辟了区域特色创新要素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改变了基于学科逻辑配置办学资源的传统组织建制,创立了基于产业需求逻辑的新型工程教育组织,全面促进了产教资源的深度整合。”
现代产业学院立足工科优势学科专业,促进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和功能定位综合化。这一生动的新工科实践,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工程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到校深入调研半天,点赞东莞理工学院是“全国新工科建设最活跃的院校之一”。6年多的探索经验,被吸收到“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的政策文本之中,成为新工科“管用能用好用”的示范性成果之一。
现代产业学院的成功实践结出了硕果,以此为基础申报的成果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