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名,不图利,唯愿桃李满天下。”这是东北大学巩恩普教授从教30余年始终坚守的师者初心。虽然已经是知名的古生物学专家,但他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俯首甘为孺子牛,丹心热血沃新花,成为东北大学深受学生喜爱和同事敬重的师德标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我热爱的本职工作,也是我一生的使命。”从1985年至今,巩恩普始终把教学放在首位,精心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
巩恩普先后主讲了“古生物学”“地史学”“普通地质学”等多门课程。为了让学生喜欢专业课,他与研究所全体教师不断尝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及管理的改革和实践。
精心的课前准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让他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充满自信。每次走上三尺讲台,他的精气神就迸发出来,渊博的知识,儒雅的谈吐,立刻让枯燥的专业课变得生动精彩。一届届学生都被他的学识和魅力所深深吸引,他负责的“普通地质学”课程也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
玉不琢不成器。在巩恩普心中,学生就像一块璞玉,只有倾注心血去精雕细琢,方可成大器。地质学专业需要经常到野外进行科学考察,工作地点大多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巩恩普常年与研究生一起深入野外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学生从扎实的野外工作进行基本训练做起,善于发现科学问题,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研究路径,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近年来巩恩普及其指导的研究生们的学术成果相继发表在《PNAS》等国际顶级刊物。巩恩普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风。当初刚读研不久的学生张永利为了赶发一篇学术论文,刚做完基础工作就匆匆截稿,交给导师审阅。拿到文章,巩恩普感觉论证不充分,要求他进一步认真观测、补充完善结果。当张永利拿着修改好的论文再次找到老师,巩恩普又逐字逐句地修改起来,有几页的改动甚至比原文还多。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帮助下,张永利的博士论文获得了“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的称号。
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要求,使巩恩普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多次受到学校和上级部门的表彰。由于工作需要,巩恩普先后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论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大胆创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事业中。
在研究生院工作期间,巩恩普更是克服重重阻力,建设各学科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博士论文盲评工作,修订研究生的学术标准,形成了具有东北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学术贡献率连续多年大幅度提升,有效地保障了东北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2017年教育部增设学位授权点的工作中,在他与研究生院及相关学院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大学获得了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工程博士学位点授权的优异成绩,为东北大学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亲自开创并积极推动的与宝马集团联合培养应用型博士生,探索培养工程领军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模式,获得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宣传推广。该项成果获得了2018年辽宁省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
甘为人梯,传播智慧火种;执著奉献,书写大爱人生。“虽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我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巩恩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