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5月6日至12日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之民族文化下乡活动精神, 推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5月8日一早,五十多名盛装打扮的少数民族同学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宜春市袁州区楠木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暨文化下乡活动。
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五年一贯制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教师郭斓老师的家。
走进她家,堂屋右侧的墙壁上,贴满了从她小学入学第一个学期开始的每一张奖状,有些已经泛黄了;高职五年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摆满了一张桌子,屋子里充满着“学霸的气息”。大家搬来凳子,围在郭斓老师面前,听她讲起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她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留守儿童,在奶奶和老师的用心教导下,她刻苦努力学习,考上了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定向生。刚进学校的时候,因为贫困家庭的身份,她也感到自卑,但是,很快她就调整了自己,她保持了初中阶段养成的刻苦努力的学习习惯,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升能力和特长,完成了美丽的“蜕变”。在校五年期间,她做过好多兼职、担任过文学社社长、校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她自学第二专业——导游,并于2014年和2017年代表学校参加宜春市导游大赛,都获得了一等奖。
“学姐家里的奖状好激励人啊!今天耳濡目染,真是受益匪浅,让我深感虽然家庭出身贫困,但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样能变得‘富裕’,精神上的‘富足’!”来自广西农村的苗族姑娘张群说道。
从郭斓老师家出来后,大家来到了郭斓老师曾经就读的母校—楠木中学。
听说盛装打扮的少数民族学生下乡开展活动,很多乡亲都热情的赶过来,并积极展现他们当地的习俗:打糍粑、做艾果,“加把油!一二一二……”少数民族同学也好奇地加入到制作团队当中干的热火朝天。“把蒸熟的糯米倒进小石缸里,再用石棒敲锤着缸里的糯米,等到完全看不见糯米粒就可以掐成一小团,糍粑粘上甜甜的黄豆粉就可以吃了。”乡亲们热情地向少数民族学生介绍道。
来自大凉山的17级彝族同学阿则伍金一边品尝着刚做好的糍粑,一边感叹:“我这是第一次吃到糍粑,软糯香甜,太好吃了,感觉到我们中国民族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今天我认真学习了它的做法,准备以后回去做给我妈妈吃。”
而在楠木中学食堂里,另外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同学向汉族同学们介绍制作自己民族的特色食物:彝族的荞粑、藏族的卡塞等,自己动手,亲自品尝,其乐融融,好温馨热闹的一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