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锋,教授,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中英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自1985年到北京农学院任教,32年来,他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探索创新,潜心育人,探索出适合北农学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的千余名优秀毕业生回国后已经成为相关专业岗位的骨干人才。从教以来,他始终坚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同向并行,先后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农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曾被授予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农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面对挑战,探索适应北农学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2004年,对于在食品专业授课近20年的谭锋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学校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开展两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着深厚专业基础,又具有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的他毅然担负起中外合作办学的重任。如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探索一条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成为谭锋的理想与追求。
十多年来,他带领教学团队完成了从学习、借鉴、运行英国教育模式到消化、吸收、改革国内专业和教育模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碰撞中走向融合、在探索中形成特色、在创新中收获成绩,摸索出一条更适应我国国情、更能为我所用、更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办学之路。即通过学习借鉴英国高等教育模式,谭锋构建了以学生“学习收获”为核心的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和质量考核体系。即通过改革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注重合作学习;改革考核体系和质量体系的改革,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业挑战度,有效监控教学过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改革管理体系,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意识,促进了管理的实效性,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都市型农业和首都国际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为首都培养了一批具有双语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截止2016年9月,在10届625名毕业生中,英国荣誉学士学位授予率88%,达到英方学校平均水平,应届毕业生读研率78%,就业率100%,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业务素质和对国际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自信心。中英项目在2012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来校评估中获得高度评价,2013年通过教育部评估。2012年,教改成果获北京农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潜心育人,注重培养具有爱国精神的国际化应用人才
始终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做学生求知不竭的源头活水,是谭锋对教学育人的第一要求。从教以来,他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紧跟国内外食品学科和专业发展前沿,不断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宽专业面,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上,他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和讨论问题;在课下,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并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布置学习任务、作业、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程考核中,实行课程论文、演讲和口试、实验室模拟考评与期末考试并重的综合考核方法,获得良好地教学效果。他主持完成的“21世纪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获得200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课程设置从松散型向集约、高效型的转变,并通过具有中试规模的综合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把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全过程是谭锋思想育人的第一要求。他以治学严谨、讲课认真、工作勤奋、待人诚恳、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他对学生一对一的辅导和答疑,对每一篇报告的结果和问题逐一反馈,以身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良好的学风;他认真评判和详细批注每一份作业报告,通过查重系统严格审查学术抄袭,树立学生诚信的学术底线和道德底线。谭锋严谨、认真、踏实、勤奋的作风,在给学生树立榜样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学生。让谭锋感到欣慰的是,他培养的90%毕业生学成归来后已成长为相关专业岗位的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