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理论提高班第九期学员们在团委317学习室里,争相阅读昨天《光明日报》刊发的头版头条文章。这篇名叫《“爷爷教授”与青年学生的信仰约定》讲述的就是他们所在理论提高班的故事。
大学生活动中心的317房间是团委为支持大学生的课余理论学习而设立的固定学习室之一,每个周末这里都回荡着青年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辨声。这间专门设立的学习室、特别定制的读书角是学校团委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课余理论学习的一个缩影。
大连理工大学一直将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的一环,不断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从1990年开始,26年来,不断完善课余理论体系,强化青年学子思想引领。
探索“理论社团+”分类学习模式,让信仰追寻之路更具活力
校团委不断完善四层课余理论学习体系,并积极推进课余理论学习的纵深发展,不断挖掘理论研究会、“两组”学习小组的能动性和团聚力,依托理论社团开展针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分层分类思想引领工作。
“理论社团+团员青年”进一步扩大思想引领的覆盖面。校团委积极将“两组”学习小组建在团支部上,统筹制定“两组”学习课表与学习指导意见,搭建“DUT两组”等微信平台,指导团员青年更具计划性与针对性地开展党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讨,为基层团员青年提升“三个认同”打牢基础。
“理论社团+理论学习爱好者”进一步提升思想引领的针对性。自1998年组建大学生理论研究会以来,校团委推动组建各具特色的理论学习普通班,团聚青年学生中的想学理论、愿意学理论的“理论学习爱好者”这一群体,加深其对党的理论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同;积极与第一课堂思政教学结合,制定相适应的学习计划,通过马列原著与时事政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浓厚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
“理论社团+大学生骨干”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础。校团委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号召,于2007年组建大学生理论提高班,探索性地将大学生骨干的培养与理论社团紧密结合,形成较具大工特色的培养方式——班级建制“固定化”,学制一年,每周日上午集中3个小时理论研讨,总学习时长超过120小时;学习形式“互动化”,以问题导入,通过互动研讨,倡导思想交锋与碰撞;学习内容“精选化”,涵盖马列原著、时事政策、社会实践三大核心内容,精编《马列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经典著作选编》等教材;师资“大师化”,邀请6位关工委教师担任常任指导教师坚持“陪读”,并积极邀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等担任客座指导教师。校团委成功组建9届理论提高班以来,共培养优秀学员350余名,近百名学员在培训期间或培训后入党。
搭建“学用结合”社会实践平台,让信仰追寻之路更接地气
2014年暑期,理论研究会11人大学生组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旅”实践团赶赴河南兰考县,广泛走访基层大学生村官、村民等,了解农村发展动态,提取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手数据,形成了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反馈给当地县委,为当地农村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意见。而这样的调研报告已经累计了厚厚一叠,成为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样本。
“理论唯有与实践结合,才能碰撞出真理的火花”。学校团委不断强化课余理论学习的实践环节,匹配专项社会实践经费支持开展社会实践,并形成了日常社会调查与主题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日常社会调查主要立足基层团支部“两组”学习小组,通过组织开展团支部自主参加的“旗帜在线”小组主题活动,推进基层团员青年结合理论热点、时事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深入民生一线接受锻炼洗礼,增进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主题社会实践则立足各级理论研究会、理论提高班,校团委通过统筹寒暑期社会实践主题与安排,特别设置符合课余理论学习特点与需求的主题,有计划地引导理论学习骨干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展深入厂矿企业、红色圣地、新农村示范地区的专项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并邀请关工委教师、人文学部专业课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形成专题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真正深入社会检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知行合一。
仅2007年至今,由理论社团组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旅”实践团的足迹遍布全国50余个省份地区,建立实践基地20余个,先后获评全国大中专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辽宁省大中专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