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半,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领导正确指导和亲切关怀、教务处等相关处室大力帮助、校内外专家积极指导、校企合作单位鼎力支持和非遗技艺大师的无私奉献、密切配合下,以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一线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经过2015年11月向专家组汇报和公示,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工作。
2013年9月27日资源库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建设团队恪守资源库建设承诺书,南向彩云之南户撒刀之乡、西走甘肃临夏积石山县,从中原浚县泥咕咕到江苏无锡惠山泥人,排除万难,以传承文化、传习技艺为己任,寻访我国金属工艺、泥塑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存,构建了非遗素材信息中心、课程建设应用中心、教学资源转换中心、展示交流学习中心、创作转化推广中心、互动体验传播中心六大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取得的成果中,近2T、采编于我国15个省市自治区,体现各级、各类传承人技艺的非遗影像资料涵盖泰蓝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中国传统金属工艺9项,天津泥人张、北京兔爷等中国传统泥塑工艺美术8项,拓展凤翔年画、剑川木雕等非遗项目13项,彰显了我国民族民间非遗文化的厚重和光彩。
有采集有应用有转化有推广,在边建设边使用的思路指引下,建设团队针对每个非遗项目,开发并转化了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电子读物、移动APP产品、文创产品、课程、微课、教材、微信平台等12种应用资源。合计开发课程16门、微课121个、教材及非遗项目丛书22部、转化文创产品20件套、开发教学案例138个、多媒体产品等数字作品217个,素材开发27263条等,拓展开发10家省级博物馆珍品数字库、中国泥人博物馆数字库、传统纹样库。目前用户14000余人。以非遗素材为创作元素的文创产品先后通过义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职业教育展示周等高端展示平台进行推介展示;资源库建设经验还通过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育部专业教学资源库年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年会、旅游商品产学研联盟等多元平台向政校企行进行介绍宣传,其中有关建设的规范、标准与方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资源建设质量得到多方认可,对推动全国的专业资源库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资源库建设项目构建了多元平台,吸纳、融合了相关文创产业、旅游产业政校企行各方资源,构建旅游商品产学研联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播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创新产业联盟、“百校百城”职校联动集群等8个学、研、产、用一体化平台,推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政校企行联动互动长效机制。
回顾两年多的建设过程,收获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创建“钟连盛景泰蓝大师工作室”和“吴德寅北京风情泥塑大师工作室”,民族文化资源与课程结合、与学生创作融合是常态,学术氛围、创作激情蔚然形成,成果已逐步显现,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六艺贯通”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专业守艺、大师传艺、学生学艺、师生用艺、社会展艺、多方弘艺);“五维一体”传承方式(守、传、学、用、展)的继承发展;“六步融合”学习方法(走、看、知、临、悟、用)的有效实施,逐渐形成“学、做、用、展、演”一条龙的艺术设计育人机制。师资队伍的教科研及专业创作能力在融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不断提升:开发百余个教学案例,百余个文创作品,成功申报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师资队伍的专业创作和文化视野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教学能手和科研创作强手并重的师资队伍。
资源库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不是项目的结束,是项目新的开始,我们将总结资源库项目建设经验,加强资源库建设成果的应用推广,继续强化民族文化与专业建设融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人。
我们在发现,我们在成长,我们在前行…… (通讯员:刘正宏 陈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