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建省科协2015年重点学术活动项目之一,由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福建生态美•科技创新•中国梦”学术研讨会,7月3日下午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202室召开。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委党校、华侨大学等省内高校专家学者以及福建省内的企业代表、博士生、硕士生近40人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许斗斗主持研讨会。
围绕“福建生态美•科技创新•中国梦”主题,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符卫国作主旨发言,提出“必须明确观念思路、关键依靠科技创新、以法治制度保障为前提”三点认识。他认为,福建生态美建设要有规划、有思路、看长远,科技创新同时还要科技普及,“科普、科创”要两翼齐飞,而科技创新也需要法治保障,需要法制规范和约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陈文副教授提出应从发展的动力方面看生态问题,将其看作是属于生命系统的生存问题,认为技术在创新上有偶然性。在关于中国梦的理解上,他认为应注重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国梦”是“人的生命尊严梦和价值梦”。福建师范大学黄正华教授认为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利益问题相关,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更为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的研究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福建农林大学谭文华副教授认为,建设福建生态美关键是政府要有改变GDP单向指标的诚意和决心,企业要做良心企业、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个人要提高环保意识、确保科研成果的效用发挥。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企业家林东星高级工程师则现身说法,以其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改良生产工艺实现“环保、创收”双赢的实例与在座专家学者分享了科技创新与建设福建生态美的重要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曾文婷教授从“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构建生态道德”三个方面作了题为《中国梦视域下的福建生态美建设》的发言,她指出应以福建实际为出发点,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福建梦、中国梦。吴苑华教授在发言中先是对科技创新的原创性展开讨论,提出生态文明并非“改良式的工业文明”,要从人类发展角度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路径去思考,避免走入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认同,要反思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偏差以及狭隘化。乔楚博士从反思科技发展引发高消费、高浪费的状况出发,指出以“何种新的消费观去引导生态社会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孟玲洲博士认为“生态美”包含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共美,福建作为侨乡更应该在建设美丽自然生态的同时,挖掘自身“侨牌”优势构建独特的人文生态美。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研究生刘雅慧从马克思的制度伦理思想出发,探讨了敖江流域生态治理困境;2013级研究生吴页巍则以数据谈论了福建省土地污染问题及其防范。研究生们不约而同地关注了福建的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对建设福建生态美提出思路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