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吉文林书记在办公室就“学院的发展”与“学生的梦想”等内容,欣然接受了院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学生记者的采访。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坐落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之处的文昌水秀之城——泰州,始建于1958年9月,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这里被评为江苏省最美的高校校园之一,这里承办过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江苏省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活动,这里教师摘取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57年前,伴随着农业建设的晨钟暮鼓,江苏牧院人踏上征途;57年中,沐浴着职教发展的霞光朝阳,江苏牧院人砥砺前行。
仲夏时节,院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的学生记者段梦湛走进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办公室,有幸和书记面对面,聆听书记对学院发展和学生梦想的解答和阐述。
牧院精神引动梦想
当被问到“学院在建校之初规模很小,甚至面临被兼并的现实,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成效,这其中依靠的什么力量和精神?”时,吉文林书记深情地说:学校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学校发展到今天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一方阵、全国农业类高职院校排头兵,有很多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确立“三紧”办学理念,即“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第二、抓住四次发展机遇,即:地级泰州市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泰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第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即着力打造教学、管理、研发服务等三类人才。学院现有正教授52人、副教授20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50多人,学院的师资队伍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都处于领先地位;第四、充分发扬牧院精神,即“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第一”。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坚强有力,顶层设计理念先进,有活力、有干劲,广大师生员工奋勇前行、传承牧院精神,以矢志不渝的追求,以务实创新的态度,踏实苦干,最终形成了学院发展的合力。
面对“作为大学生,从牧院发展中可以学到什么、让自己的人生梦想实现?”这一提问时,吉文林书记殷切寄语同学们:第一、把牧院精神带到工作岗位上去;第二、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第三、要有耐力、有坚守,有坚韧不拔的韧性。
农业转型助力梦想
吉文林书记对“国家重视农业但很多学生不愿意学农”的矛盾现实,提出了真知灼见。他认为学生不愿意学农或者不愿意毕业从农,是受传统思维尤其是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一提到农民,就是穷、苦、脏。但是,现在的农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当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将逐渐远离穷、苦、脏。现代化的农业是工业化的农业、信息化的农业、智能化的农业,体现在生产规模化、劳作机械化、管理企业化。
吉书记说,今后从事农业的农民都是职业化的,农民和教师将是同一层面的体面职业。传统的农民恰恰不是,仅仅是一种身份,所以,未来的农业发展空间很大。基于这一大背景,农业院校学生今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从而照样在学农、从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脚踏实地放飞梦想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方面的领军人物,吉文林书记针对每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联系牧院做法,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出了可行的应对良策。
吉书记说,江苏牧院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和“全国职业院校就业30强”,就业行情好、就业质量高。从学校方面来说,主要是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完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化,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多元化。有了学校的措施保障,毕业生自己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立足当下,从基层从最艰苦、最普通、最平凡的事情和岗位做起,在农村大展身手。同时,在校期间要学好相关理论知识、练就扎实专业技能、全面提升个人复合素质,实现“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完美融合。(段梦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