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官网公布了“挑战杯”成绩。由北京农学院张国庆副教授指导,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凌卓人、韩鹏、王寿南组成的科研团队所完成的《一种白腐真菌漆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染料降解的研究》科技作品荣获一等奖。当天,该团队在联合大学参加了特等奖答辩。他们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的7项作品同台竞技,共同竞争生命科学类的3个特等奖奖项。据了解,这是学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2015年,学校共有8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获奖团队。
团队组成;有着执着的科研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提升自身的动力源泉。这个团队正是因为拥有着共同的科研兴趣,他们才走到了一起,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才共同完成这一科技作品。
凌卓人,该团队负责人,2012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一入学就表现出浓厚的科研兴趣,当时就选择张国庆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大二年级的暑假,他一头钻入实验室开始了做实验的“孤单”生活,却过的津津有味;到大三就已经能帮助指导教师作一些补充实验,并开始撰写学术类的英语论文了。王寿南,曾为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现为2015级研究生。他对食用菌有着近似执着的研究兴趣,在担任学院的食用菌兴趣社社长期间,他不但学习到了食用菌栽培的整个流程,把书本上学到的微生物知识应用到菌菇的栽培管理中,带领社员亲手实践从菌棒制备到出菇管理的食用菌生产全过程。2014年5月,他创办了蘑食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张国庆老师的指导下,先后推出了蘑菇盆栽、菇菇能量包、菇菌生物制剂、菇菌手工皂、灵芝虫草布丁、双耳润肺汤等产品,开发了蘑菇盆栽手工课、一尺农场手工课等多项亲子互动体验课程。正如指导教师张国庆老师所说:“他们都是探索科学问题有热情、拥有自己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同学。我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课题研究。”
项目选择:熟悉的研究领域、实用的研究目的
“挑战杯”赛事重在培育和造就大学生课外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在选题上,要求大学生更多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因此,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选题至关重要。该团队在选题努力做到了选择熟悉的研究领域,找准实用的研究方向。其选择“白腐菌漆酶在染料降解中的应用”课题属于微生物研究领域,正是指导教师张国庆老师所熟悉的研究领域。他长期致力于微生物学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其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京郊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致力于食用菌中木质素降解、抗肿瘤、降血糖、抗HIV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开发等研究,在真菌漆酶、凝集素、蛋白酶、多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同样对该领域有一定的研究。
选择好了研究领域,就要确定研究方向或主题。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更实用,更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团队成员思考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