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人才培养模式“3+1” 随“1”应变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5��
�۽�������
��ѧ�����ʵ��

北京农学院人才培养模式“3+1” 随“1”应变

中国高校之窗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农学院创新性构建了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3+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教育全学程用3年时间实行课堂教学,用相对完整的1年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给专业教师是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本文深入采访了来自9个学院的16名专业教师,从他们身上勾勒出改革的轨迹。

“教什么”应“3+1”而变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给老师出了一道题,那就是“教什么”。“3+1”不仅是“1”的改变,在“3”的方面,老师们更是在思考如何调整。

“由于实习占去了一部分时间,传统的课堂授课时间被缩短了,因此我们对课程的设置做了部分调整,减少了课程的交叉重复。”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赵晓燕说道。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还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新增了一些课程,郭成魁老师主讲的专业选修课《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就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新增的课程。新增加的课程还有《嵌入式导论》、《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等。在课程改革中,还删掉了一些与实际社会需要不符的、陈旧的课程。

进入单位实习的前提是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3+1”模式要求老师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学到“货真价实”的知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刘杰老师说:“做好专业课与实习的衔接非常关键,老师去讲自己擅长的科目,并尽可能在课堂上使学生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实习更加顺利。”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郭凯军老师也表示,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是实习的保障。“如果在学校学习时,对理论知识了解不深入,基础没有学扎实,学生实习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很多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这说明之前的知识体系里存在一些漏洞。”这些都促使老师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随着学校和实习基地、企业的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学校越发地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也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城乡发展学院孙曦老师说,从实习基地和企业反馈回来的信息要求老师在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要按照大纲有序教学,还要有意识地灌输就业所需的实践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地增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城乡发展学院申强老师则表示,与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技术决策人员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堂活跃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企业的需求,有助于知识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学习适应社会。

园林学院马亮老师也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丰富授课内容,一方面邀请校外老师、在职的操作人员来校作报告或是授课,一方面带学生去实践基地考察,让学生对一线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也增加兴趣。

中国高校之窗


北京农学院的前身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创建于1956年。1958年,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与北京市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5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半农半读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农学院。学校现占地面积约1000亩,包括校本部、东校区、北校区、大学科技园市场。另外,学校建有千亩大学科技园农场、万亩大学科技园林场。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北京市文明校园、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