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秦万祥】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甘、青、川三省藏区交界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内陆边缘,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校,学院藏族学生占30%以上,是内地藏族学生最多的高校。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为甘肃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自2008年以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认真落实“双语教学工作意见”精神,及时出台加强汉藏双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意见,制定“汉藏兼通”的双语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七化”课程教学为主线,“分类施教”、“双语并进”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主三辅”双语教学保障机制,强化了学校为甘肃及周边藏区培养“双语”人才的功能,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培养目标分类制定。在培养目标上,学院以“民汉兼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藏为主”学生在继续提高藏语言文化能力的同时,加强汉语教学,主要提高汉语知识及运用水平;“以汉为主”学生在继续提高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同时,主要加强藏语的教学,提高藏语知识及运用水平。
第二、学生分类教学。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按照“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不同模式接受教育的不同,依据学生参加高考的类别,初步把学生分为“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再根据个人意愿进行二次分类,最终学生自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三、人才培养方案分类制定。根据“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学生实际,正确处理民族语文授课与汉语文授课课程的比例和关系,实现教学用语同学生语言基础及国家语言环境的双向衔接。按照两类教学模式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实施“七化”双语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策略上,实施推进了课程“七化”教学模式,即:一是两语基础达标化;二是主干课程汉语化;三是藏语课程连续化;四是选修课程共享化;五是翻译课程针对化;六是讨论课程对接化;七是课程考核双语化。
第五、构建了“一主三辅”双语教学保障机制。“一主”是指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语言学科有效教学。“三辅”是指注重三个辅助手段,即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开展有效语言实践活动,使课堂、课外形成有机互动。
这一教学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发展,解决了藏汉双语人才培养问题。一方面,使学院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藏汉双语专业布点和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已建成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历史学、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应用语言学(汉藏翻译)等7个双语专业,形成覆盖多门类的学科专业,服务区域功能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使学院教学建设成效显著,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达到较高水准。目前,已建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国家特色专业1个,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方向)、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省级特色专业2个,民族教育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已建成数学分析(藏汉双语)、藏族文学史、藏族历史、教育心理学(藏汉双语)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校级优秀和精品课程,48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先后出版《藏族文学史》、《大学基础藏语》、《大学基础汉语》以及专业术语翻译系列教材10余部,其中《藏族文学史》被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构建多样性人才培养体系,为民族地区培养适切性人才”和“中国特色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聚居区高校藏汉双语教学改革研究”等七项教改项目首次获国家民委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