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的李回咤体育馆内,随着大幕的缓缓拉开,一个巨大的“鼘”字映入眼帘。场内错落摆放着24面节令鼓,仿佛在诠释“鼘”字“鼓声”的含义。随着鼓手的第一次敲击,体育馆内爆发出巨大的欢呼。
这是一场鼓的盛宴——以“鼘”为主题的华侨大学廿四节令鼓队第九届校园公演,正在这里震撼上演。
这是一次鼓文化的交流。华侨大学廿四节令鼓队、华大厦门校区廿四节令鼓队、厦门竹坝小学廿四节令鼓队、广东潮州青龙古庙廿四节令鼓队四支队伍,为现场观众带来持续约两个半小时的激情表演。
这是一次文化的展示。公演以东西南北为主题,鼓手们以鼓为器,通过节令鼓的演绎形式来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和五湖四海的文化风俗与故事,诠释他们心中的中华文化:《水调·鼓韵》表现的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落,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梁祝》用节令鼓的方式重新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伴随着《梁祝》的筝音、化蝶的舞美,全场观众为之动容;《瀚海寻源》通过展现张骞出塞的艰辛,表达了鼓者们对先驱者的敬意;《迁徙之路》是鼓队的又一原创节目,长路迁徙虽然苦痛,但是依然能在黑暗背景下,看到许多明朗的画面,它关乎勇气、关乎团结、关乎对命运的抗争;马来西亚节令鼓队则以一段题为《忆·华教》的节目,用阵阵鼓声讲述了马来西亚华人坚持华文教育的故事,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自强不息、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廿四节令鼓又称“二十四节令鼓”,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廿四节令鼓是中华文化传播海外又回归中国的一个特例:1988年,马来西亚华侨陈再藩、陈徽祟根据中国的狮鼓加上书法结合二十四节气,创立了二十四节令鼓。1997年,在华侨大学就读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将二十四节令鼓引入中国———当年1月1日,中国第一支也是中国高校唯一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在华侨大学成立。
17年来,华侨大学廿四节令鼓队的校园公演已经成功举办八届,鼓队进步明显,节目创新不断,声名远扬全国乃至世界:鼓队多次受邀参演海峡两岸茶博会、迎接奥运火炬、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闭幕式等大型舞台表演,并于2008年举行了“节令鼓舞,戊子神州行”全国巡演;2010年7月,华侨大学廿四节令鼓队更是作为中国寻根之旅闭幕式的表演嘉宾,来到了北京国家体育馆;2012年9月,华侨大学廿四节令鼓队受邀前赴节令鼓发源地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参加了第二届廿四节令鼓国际观摩会暨大马精英赛;2014年2月,华侨大学廿四节令鼓队受派参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香港举办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慰侨演出……公演开始前,主持人就宣读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华大节令鼓队参加“四海同春”文艺汇演优异表现的表彰函。
“2008年我开始作为鼓队的指导老师,这六年来,我见证了鼓队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队伍的不断壮大,日常运行也有了保障,鼓队的文化品牌建设也逐步跟进,更多的看到的是他们技艺的进步和鼓点的创新。”指导老师蔡立强说。
公演当晚,潮州青龙古庙廿四节令鼓队不远千里前来,以《贺》为名,为公演的成功举办击鼓助兴。据悉,潮州是廿四节令鼓创始人陈再藩的故乡,潮州当地民间文化团体为让廿四节令鼓回到故乡,于2013年组织成立了青龙古庙廿四节令鼓队,曾数次到华侨大学访问交流。
厦门竹坝小学的小鼓手们也将古闽越舞蹈拍胸舞与节令鼓结合起来,为观众们表演节目《以鼓舞为名》,他们稚嫩的面孔和精致的表演不禁让人大呼可爱。据了解,华侨大学马来西亚鼓队常年选派最优秀的鼓手前往竹坝小学,教小朋友们击鼓技艺。来自竹坝小学的彭涛今年仅上初一,但学习节令鼓已经四年了,“我喜欢打鼓,以后我也想考到华侨大学,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打鼓。”彭涛向我们表达着他对节令鼓的深厚感情。
公演吸引了数百名观众到场观看,很多人慨叹:“很震撼,有一种鼓敲在自己心上的感觉。”许多已经离队的鼓手也特意返校捧场鼓队。一位曾经的鼓手说:“我毕业已经六年了,但这六年来鼓队的每一届公演,我都会回来,这就像一个家,而节令鼓更像是我的孩子。这不仅是一场华大师生的文化盛宴,也是我们的‘家庭聚会’。” 学生记者 郭美卿 王琳琦 图:记者 吴天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