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成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引世人瞩目,学校如何构建海丝研究格局,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昨天下午,校方召集相关学科的近60位专家学者,就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举行专题工作会议。
去年下半年,国家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引起政商学界的高度关注。三月初,华侨大学成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统筹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
校长贾益民、副校长张禹东在会上分别介绍了研究院成立的相关背景。社会科学研究处负责人从学校现有学科和发展方向梳理出学校今后海丝研究的主要思路:一是研究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课题;二是整合国内外资源,提供交流研讨和凝聚共识的高端平台;三是为中国及周边国家提供一流的研究、咨询和培训服务。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丝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统筹规划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尽快召开高端的学术会议。他们对学校进一步加强海丝研究提出了建议。华侨华人研究院庄国土教授分析了海丝的脉络,他指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四个方面内容: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人员往来之路和文化之路。华侨大学可结合地域特色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福民研究员认为,海丝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发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理念,二是赋予其现实的意义——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黄海德教授建议,华侨大学地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应整合全校资源,与泉州或其它丝路相关地方联合起来做研究,拓展研究空间。华侨华人研究院谢婷婷博士建言,从国家战略层面,可借海丝研究来梳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或东盟成员国间的关系;微观上,结合华侨大学在泉州,把城市公共外交作为海丝研究的特点突出去做。经济与金融学院许培源教授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要着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方面,特别是区域经济合作;二是文化方面,要把泉州的海洋文化与东南亚文化联系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骆文伟副教授提出,要加强泛海丝研究、海丝文化产业的建设,以及海丝华侨、新侨地位作用的研究和华文教育研究,并建立海丝研究的协同联动机制和志愿参与机制。
很多学者还结合专业特色,为学校海丝研究提出意见或建议。文学院马华祥教授提出,海丝研究不能局限于精神文化层面,也可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研究,如瓷器、茶等。法学院许少波教授、张国安教授均认为,研究海丝,法律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贸易、人员的往来会促进法律的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要有规则,规则要保障政治经济和人员往来等。可以以此研究为地方立法提供建议。音乐舞蹈学院马海生教授以泉州南音中有伊斯兰音乐的元素为例,建议可以加强海丝研究方面的反向研究,也就是海丝沿线国家文化如何影响中国文化。他甚至建议,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形式,创作一些契合海丝的艺术作品加强影响。工商管理学院马占杰老师认为,可从华商的角度来加强海丝方面的研究,从情结、现状、机会、途经和风险等方面形成咨询报告……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既受启发也很受鼓舞。”校长贾益民如是说。他强调,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华侨大学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要充分认识开展海丝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抢抓机遇,搭建平台,谋划发展,打造智库。
贾益民说,华侨大学地处海西,是侨校,要走国际化道路,要为国家服务、为侨服务。“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布局,给我们谋求发展的新思路开拓了新的空间。
贾益民指出,华侨大学的海丝研究,要重视基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上海丝的状况,但重点要立足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现实。他强调,要把华侨大学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于侨校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路子。各学科和学院要把海丝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研究部署并抓落实,作为今后检验学科发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考虑。他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处和各学院明确方向、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贾益民表示,学校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激发大家的科研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