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在理科楼学术会堂举行,会议对2010年以来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俊宗做报告。副书记、纪委书记李维平,副院长道周、牟吉信、穆文龙、陈正武等院领导以及全院科级以上干部、教研室主任、教授、学生代表近三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道周主持。
大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全面落实办学指导思想,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的教学工作,完善教学工作制度,推进课程建设,促进专业转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适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会议认为,自2010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型民族本科院校为目标,基本完成专科向本科转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政治可靠、业务适切、扎根基层’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教学工作总体思路,全面启动第二轮教学改革,基本完成专科向本科转型,实现了委省共建,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议强调,深化改革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轴心,创新教育是教学改革的灵魂,突出特色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执行制度是规范工作的根本保障,艰苦创业是学校不断壮大的精神动力!
张俊宗院长在讲话中对近三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他说,学院紧紧围绕民族师范教育、安多藏区文化、青藏高原经济“三个”办学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全面实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合格课程、特色课程、精彩课程、1+5工程、网络课程等“七大”工程,课程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深化“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了“汉藏兼通”的双语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七化”课程教学为主线,“分类施教”、“双语并进”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主三辅”双语教学保障机制,强化了学校为甘肃及周边藏区培养“双语”人才的功能,双语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升。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学,深入推进“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全面总结学期制改革,完善了夏学期教学运行模式和助理教师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狠抓教学规范,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办学指标逐步达标,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教研水平再上新台阶。他指出,我们总结的教学改革经验和启示,是指导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值得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就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张俊宗指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期”,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应用型”大学观念尚未形成共识,优秀课程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我们要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直面新问题,让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张俊宗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进行了部署。他说,今后两年,是学校“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迎接2015年教育部合格评估的重要积淀期。为了满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要加快专业建设转型步伐,全面实施应用型专业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学科覆盖面较广的优势,紧紧围绕“青藏高原经济”、“安多藏区文化”,结合学校现有师资、实验实践等办学条件,紧紧围绕甘南、临夏主要服务区域的矿产资源、畜产品、中藏药、小水电、清真食品和旅游等支柱产业,积极拓展专业群,形成与高原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区域性应用型专业体系。要加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精彩课堂等课程的建设,开足课程,开好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夏学期制度,落实课堂教学延伸的“五个环节”,加强课堂教学的渗透力,促使学生满负荷学习。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创新教育,着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实验教学,推动实验室开放,立足实践取向,提高学生技能,完善职业课程平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要加强内涵建设,突出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全面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规范教学行为,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
会议要求全校教职工必须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潜下心来,把所有精力集中到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上来,加快应用型本科建设步伐,积聚正能量,全力促转型,推动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教务处长李锦煜、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纬、化学系副主任苟如虎分别作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和几点思考》、《基础教育改革动向》、《践创新教育经验交流》的交流发言。赵青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