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非遗文化,弘扬匠心精神——阿坝师范学院原创舞蹈作品《尼莎·妈妈的歌谣》​登上荷花奖舞台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ȫ���ߵ�ѧУ����
ȫ����У2025�������״�
2024���ҵ��
��ͨ�ߵ�ѧУ����רҵĿ¼  2024��
�۽�������
��ѧ�����ʵ��

深耕非遗文化,弘扬匠心精神——阿坝师范学院原创舞蹈作品《尼莎·妈妈的歌谣》​登上荷花奖舞台

中国高校之窗

10月26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终评在泉城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盛大开幕!此届比赛分为三场举行,于10月26日、27日、28日晚19时30分隆重开场!阿坝师范学院原创羌族舞蹈作品《尼莎•妈妈的歌谣》于27日晚隆重登上荷花奖舞台。

202311103032.jpg

羌族,一个通过口传心授来延续文脉的民族。歌谣“尼莎”,用古老的声音述说着羌民族迁徙之路。一代代羌人在母亲的肚子里、在温暖的怀抱中、在幽幽的火塘旁,听着歌谣“尼莎”长大。“歌声孕育着生命,脐带维系着血脉”,只要妈妈的歌谣还在,先辈的故事就会延续,爱的力量就得以传承,民族的薪火将永不熄灭……作品选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多声部“尼莎”,通过妈妈唱起羌族歌谣“尼莎”,在传唱中孕育民族希望,顶礼生命孕育者的伟大和包容,激起每一个生命对母亲的拳拳赤子情。

202311103033.jpg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深扎阿坝藏羌大地,以传承藏羌民族文化、提升舞蹈学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为己任,紧紧围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探索富有阿师特质的藏羌民族民间舞教学特色,为推动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强质量、重内涵、创特色、铸精品”办学理念指导下,学院教师团队深入藏羌地区田间地头,走访藏羌文化传承人,充分挖掘藏羌民族文化内核,收集藏羌舞蹈创作素材,融入进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为舞蹈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积累,教师团队创作的舞蹈艺术作品从立意、排练、演出,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艺术实践不仅锻炼了教师团队创作能力,更加提升了教学水平。

202311103036.png

音乐舞蹈学院舞蹈教师巴斯基、马琳和徐兵原创羌族女子群舞《尼莎·妈妈的歌谣》从全国401个舞蹈作品脱颖而出,入围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此次入围创下阿坝师范学院自1997年音乐舞蹈教育专业创办以来的历史新高度,又一次走在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这次成绩是在学校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师范”“应用+融合”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是音乐舞蹈学院党政齐心、教师团结协作、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是展示阿坝师范学院教学成果的良好契机,也是提高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好机会。

202311103035.jpg

阿坝师范学院将不断攀登民族文艺事业新高峰,为传承藏羌民族文化贡献新力量,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持续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

据悉,中国舞蹈荷花奖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1996年经中宣部立项、中央两办批准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赛事旨在奖励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表彰成绩突出的舞蹈创作与表演人员,活跃舞蹈理论与舞蹈评论,推动我国舞蹈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自1997年创建以来已成为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荷花奖”舞蹈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自举办首届评奖以来,已成功推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和舞坛新人。“荷花奖”以其评奖的导向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供稿、供图:音乐舞蹈学院 徐兵 编辑:邓琳琳)

中国高校之窗


阿坝师范学院创办于1978年,所在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大无畏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学校原址汶川县威州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迁至成都郫县古城、团结两镇和彭州市“一校三区”异地复课,2011年迁址汶川县水磨镇,201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831人,其中本科生8572人.......【详细】